正解老子||《道德经》第68章 不争之德,天古之极

时间:2023-08-01 17:16:36 阅读:10

正解老子||《品德经》第68章 不争之德,天古之极

《品德经》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天古之极

【经文】善为士①者不武,善战者不怒②,善胜敌者不与③,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④。

【正文】①士:古之知士、智士,能知天道者,足智多谋的人。②怒:气势很盛、不成抑止。③与: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传》:“一与一谁能惧我?”《战国策·秦策》:“以此与天下,天下不敷兼而有也。”《史记·孙子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④配天古之极:合道、顺应天然,指天人合一的地步。天古之极。即“道”、天然;配,切合。

【考译】善于策划的智士,不崇尚动用武力;善于带兵兵戈的将帅,不会以气势欺人;善于胜敌的人,不靠与仇人正面临决;善于用人的人,总是谦下对人。

这就是不与人争的品行,就是善于发扬他人的潜能,就是切合天然之道的上德。

【导读】本章老子以战事说人事、论世事,论述控制性情、善用人和的意义,老子盛赞之为“配天古之极”。注意,“不武”“不怒”“不与”“不争”仍旧都是“庸碌”。

必要指出的是,由于老子一上去就谈用兵,很多人据此以为本章又是老子的军事头脑,这种熟悉是很范围的。文中论述的真理,军事上云云,其他范畴不也云云吗?以用兵切入话题体现了老子善于经过事例分析真理罢了。

【辨析】“善为士者不武”。

能用安静的办法处理争端,固然是最好的了,以是,善于策划的智士,不崇尚动用武力。

“善战者不怒”。

善于带兵兵戈的将帅,不会气势汹汹。能叫的狗不咬人,三板斧吓不住人。柔能克刚,影视剧中的打斗戏,气势汹汹的一方屡屡缺乏才能而不克不及取胜,而有才能的一方屡屡能以静制动旗开得胜,中国太极以柔克刚也是这个真理。注意,这里的“怒”是主动态,不是被动态,不是“被仇人激怒”的意思。

“善胜敌者不与”

善于制胜的将帅不靠与仇人正面交锋对决。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战术》)。

“善用人者为之下”。

这讲的是向导艺术。敬人者人恒敬之,善于用人的人,总是谦下对人,不仅包含敬重待人,还包含善于承受他人的意见,好比周公吐哺迎客,刘备三顾茅庐,唐太宗善于纳谏,等等。既想用人还要跨越、管束他人,他人的潜能便难以富裕发扬。

以上“不武”“不怒”“不与”的涵义,团结下文“不争之德”便容易确定了。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这就是不与人争的品行,就是善于发扬他人的潜能,就是切合天然之道的上德,就是天人合一的地步。这是本章小结。

“不争之德”主要指“不武”“不怒”“不与”,“用人之力”指“善用人”,“配天古之极”是把全部四者升华到“道”的地步,即“天之道,不争而善胜”(73章)。

“不武”“不怒”“不与”是敬重用兵纪律,实质上是“贵和”不尚武;“为人下”是善用“人和”,富裕引发他人的潜能,发扬其臆断能动性。以上这些都是“不争”。可见,本章老子的“不争”是主张顺地利、应人和,顺天应人,顺势而为,反劈面劈面、硬碰硬的零和博弈。

另有一种断句为:是谓配天,古之极。意思安定,没必要搞这么噜苏,还毁坏了句子的全体美感。

老子为什么推许“不争”?是竞争不佳吗?这还得从“道”那边寻觅答案。老子的“道”是天然之道,老子主张“道法天然”,以为大天然自有一套运转端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的理念就是以大天然的视角来对待人类,主张人类应顺应天然端正,顺势而为,这才是最好的战略,没有什么好争的。

在老子看来,“不争”是“道”之“庸碌”的一定要求,由于天下“玄同”,万事万物在实质上并没有分散,万物从“道”那边生出来,死后照旧回归到“道”那边去,因此万事没必要争。“不争”是一种人生哲学,是活得通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2章)就是如此一种地步。

“不争”是一种地步。老子从来主张退、守、弱、柔,“不争”共在七章中直接显现八次,此中第八章两次。

例句

地点章节

“不尚贤,使民不争”

3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8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6

不争之德

68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73

贤人之道,为而不争

81

这些都是直接的,直接的更多,如“大邦卑劣”(61章)“贤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死后之”(66章)“不敢为天下先”(67章),等等。别的,“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30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78章)也都是“不争”头脑的体现

【感悟】自强而不争

1.是你的,不必争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正人斗名,勿与凡夫斗利,勿与天地斗巧。”曾国藩终身“但问耕作,莫问劳绩”,被后代尊奉为品德学问以及事功方面的典范。与其去跟他人争强好胜,不如克服本人。与其整天与他人争来争去,不如完满本人。是你的,不必争;不是你的,不必争,争来终极还将丢失。

人活一世,不免会被曲解、受质疑,有大格式的人,不争眼前的荣辱,不在意一时好坏。积极做好本人当下的每一件事,其他的交给时间。

子曰:“正人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正人。”

孔子说,正人没有什么可争的事变。假如说有所争,那就是比射箭吧。但那也是很讲端正的,互相作揖,登到堂上,射完后下堂再次互相作揖致意,失败一方先饮罚酒,然后胜者陪饮,都很有名流风姿。人生苦短,不争,是一种大伶俐,一种高处步。

2.“不争”则无忧

有大伶俐的人,内心安然,不争求一时的荣辱。

张之洞说:“一生有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闲气。”张之洞其貌不扬,身体矮小,常常有人挖苦他,但他从不以为意。他以为,他人瞧得瞧不起本人又能怎样?本人并不会因此而变得有所不同。

寒山与拾得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出名诗僧,并称“寒拾”。寒山曾问拾得:人世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怎样处治乎?

拾得回复说: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有一次,歌德在一条窄窄的小路上安步,碰到了一位批评家。这位批评家不喜好歌德的诗,在报上把歌德的作品说得一钱不值。批评家看到劈面走来的是歌德,先是一愣,随后挺起胸膛,显露很傲慢的神情,大声喊到:"我向来不给傻子让路的!"

歌德却摘下头上的帽子,满面愁容地闪在一旁让开了路,说:"我恰好相反!"

不争荣辱,淡然面临他人无故的刁难,是一种成熟的体现。老子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美国犹他大学心思学家蒂莫西·史密斯的一项新研讨后果体现,太过争强好胜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从而延长命命。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yigezhs.comhttps://www.yigezhs.com/qingganjiaoliu/30886.html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闽ICP备2023009674号 网站地图 联系:dhh0407@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