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沈阳东软怎么样(沈阳东软待遇怎么样)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医院开始引入CT机。到1997年首台国产CT机问世之前,中国CT市场一直被少数几个跨国公司完全垄断。因为设备价格昂贵,医院买不起,患者拍不起。国内一些医院只能购买国外的二手CT机,故障频发。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CT,是国人期盼多年的梦想。
“国产CT的面世,不但填补了中国在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市场空白,也使CT检查的价格大幅下降。”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软医疗)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江根苗自豪地说,东软医疗加入“CT俱乐部”,为“中国制造”四个字增添了更多技术含金量。
1998年3月,东软医疗的前身东大阿尔派数字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成立。
从揭榜修理“洋”机器说起
作为东软医疗的元老,江根苗全程参与了首台国产CT机的研发。他说,这个研发故事,还要从修复国外二沈阳手CT机说起。
1987年,沈阳市中心医院等几家沈阳医院进口了3台CT机,每台售价约50万美元。然而,巨资购入的医疗设备却全部瘫痪。“CT趴窝事件”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沈阳市卫生局对外贴出一张“招贤红榜”。
随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教师郑全录、李甲递揭榜。凭借他们在计算机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在大约80天后,沈阳市中心医院的CT不但复活,整机性能和可靠性还大大提高。当时就有人提出,中国人可不可以用上自己的CT?
1989年,东北大学CT研制小组正式成立,在东北大学的两间实验室里,国产CT机开始孕育。充满自信的江根苗,很快领教了CT项目的“厉害”。十几个人,缺少设备和测试仪器,经费更是捉襟见肘。他回忆:“因为关键部件的研发问题,项目组曾经两三个月毫无进展、动弹不得。在不懈地坚持下,最后我们调整了一下思路,问题迎刃而解。”
2000年,东软国产CT设备第一次出口海外,落户土耳其Lulebergaz省立医院。
“硬件封锁?我用软件超越你!”
“九死一生”的国产CT研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待遇——1994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CT样机通过国家检测。
然而,此时的国产CT还只是一个科研样机,距离产业化还很遥远。研发经费已经花了数百万元,经费越来越困难,如果此时没有持续的研发投入,项目将深陷绝境。
此时,东软集团正谋划上市。1995年11月,东软集团董事长、东北大学副校长刘积仁博士接手这个项目,江根苗受命出任总工程师。东软医疗的CT项目正式步入产业化轨道。
CT的数据重建不可代替的核心关键部件,是阵列处理机(AP)。由于垄断,这种拥有超级计算能力的AP阵列处理机根本不对中国销售。硬件的路被堵死了。
研发人员意识到,也许可以尝试另一条路。“我们想在PC平台上把系统做通,用软件的能力来实现技术的‘弯道超车’。”江根苗回忆说,“那时候也不觉得累,饭也不吃,总感觉问题的解就在眼前,生怕人一动弹状态变了。有天关于图像重建算法的问题,梦中有了一个算法,赶紧起床记下来,第二天一试真好使。”
用PC机来代替阵列处理机,一条只有依托东软的软件优势才能行得通的自主创新之路由此诞生。这条被逼出来的技术路线,随后竟被全球CT厂商纷纷效仿,成为CT设备的主流技术趋势。
1997年8月,东软医疗的CT机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书。至此,国产CT成功完成产业化转换,开始与国际大牌厂商短兵相接。
怎么样
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第一台CT机。
从“签名购机”到走向世界
江根苗回忆说:“早在我们的CT机还没正式投入市场时,建昌县康复医院的张院长就来到我们的实验室,在机器上做了个记号说:‘这第一台机器肯定最好,我定了!’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客户。”
1998年,国产CT上市第一年,就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稳定的品质售出50台。它的面世使进口CT机降价20%-30%,惠及更多的百姓。自此,国外二手CT在中国销声匿迹,罩在国人头上长达20年的垄断阴霾终于散去。
2009年,东软医疗从经济型向高端型CT发起新一轮冲击,创造出中国国产CT历史上无数个第一。
今天,在东软医疗东软总部的智能远程服务中心,位于世界各地的设备运行和工程师工作的实时状况尽收眼底。东软医疗已在欧洲、美国打进高端市场,在中东、南美赢得尊重和认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及非洲60多个国家都有深度合作,实现了在全球100余个国家总装机37000余台。
江根苗说:“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是我们最初的创业梦想。它如同一束光,始终指引着我们,穿透岁月,冲破疆界。”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寇俊松 本组图片由东软医疗提供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编辑 王沛霆
?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yigezhs.comhttps://www.yigezhs.com/shenghuojineng/1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