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怎么读(“一筇万里”读担当,山西博物院今起展出担当诗书画)

时间:2024-05-03 11:08:42 阅读:10

“一筇万里”读承继,山西博物院今起展出承继诗字画

汹涌讯息记者 陆斯嘉 综合报道

承继是明遗民,也是云南场合文明的代表。诸多遗民画僧中,承继在诗、书、画方面都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成果,其作品存世量仅200多件,大局部保藏在云南省博物馆。汹涌讯息得悉,8月25日,“一筇万里——承继字画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幕,展览精选了云南省博收藏的担看制品150余件,从诗、书、画等方面向众人展现承继这位明末清初艺术大师的成果。

承继临终曾示偈“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承继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 云南省博物馆的研讨者表现,仅有将“承继”置于他所处的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察看,实事求是,才干复原一个真的承继。

承继(1593-1673)

山西博物院展览现场

山西博物院展览现场

承继(1593-1673),俗姓唐,名泰,字大来。法名通荷,别名普荷,号承继。本籍浙江淳安。出生于云南晋宁,诗书世家,50岁出家,往来于苍洱、鸡足山之间,75岁时移驻大理感通寺,直至81岁涅槃。

承继是明遗民。诸多遗民画僧中,承继在诗、书、画方面都体现出其较高的艺术成果,学者有“石涛多肉而乏骨,八大淳厚而少韵。承继超凡脱俗,似更胜一筹”的评价。

在承继对本人的一段“自题画像”中,就展现出这份脱俗——

“承继老,承继老。足健而跛,目健而眇。口似箝弓,手如鹰爪。须弥非大,芥子非小。好则也好,了则未了。法席掀翻,禅床推倒。且在粪堆里打眠,漆桶中沐浴。遇繁华若避冤仇,见烟霞如获至珍。原本相貌,有甚奇巧?莫与人知,须寂静。渴来时,茶一瓯;饿来时,饭一饱。不担不得,担之不甚草草。漫言结社参禅,且学拍门贾岛。”

云南省博物馆的研讨者郭帧撰文以为,从承继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承继的绘画作风更多承继了董其昌所推许的“南宗”画风。他的仿倪高士、仿黄子久、仿米家山川,乃至直接仿董其昌的绘画作品也不在少数,这富裕证实白董其昌的绘画头脑对承继的绘画创作以及绘画头脑的构成具有深入的影响力。其主要表如今“南宗”头脑的浸透以及“以禅入画”影响。

山川草书轴(局部) 释文:天涯不成问,整天上高楼;谁识余胸怀,凭栏一片秋。承继。

谁识余胸怀,凭栏一片秋

承继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承受祖父教导,10岁便能诗文。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13岁的承继便 “补博士弟子员,尤工诗赋,才名噪国内”,踏上仕途的初阶。后随其父北上应选,在金陵诗名初显。

天启五年(1625年),承继进京应礼部试,榜上无名。及第于他铭肌镂骨,留下心灵的重创。榜上无名的承继对明末的社会情况以及政界的暗中扫兴至极,统治者的堕落以及阉人的专权使得社会经济衰落,百姓水深火热,便于崇祯三年(时年38岁)于会稽山受戒。

在外游历七年之后,承继回到云南,当地官府因他的学问声望,准备授他官职,但是他却绝意功名,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出家于鸡足山。

出家后的承继虽身在禅房,却仍旧眷注百姓百姓和国度安危,于是有了“画里何人识董狐”的感受,有了《宁静有象图》的向往,也有了“天涯不成问,整天上高楼。谁识余胸怀,凭栏一片秋”的凄惨。

宁静有象图 纸本,纵116厘米,横55.6厘米 释文:永历戊戌九月,绍初寿图,花甲再新,宁静有象。承继。 钤印:普荷(白)、百担斋、蕴花得玩(朱)。

头陀图 纸本,纵86.5厘米,横48厘米 释文:头陀老夫没拈题,直以单传开高眼;钝蒂儿孙兴棒喝,不及一笑破天荒。承继题。 钤印:百担斋(朱)、问华(白)。

心灵与天然,契合为一体

承继的绘画作品在笔墨间意会自我内心的情愫,在简便的构图和一山一石中,蕴涵着作者内心对现世的被动与哀思。

尤其在承继后期的作品中,绘画的作风愈加突显其共同气质。多以深山古刹、寒林春色、荒田野渡、渔樵唱晚、秃岭荒山为主,且承继倪瓒“逸笔草草”的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绘画作风,他的山川画以共同的天性,怪诞的构图与用笔、用墨,将天然万象提升为一种色相皆空的天下。借山川画从悲怆郁结中摆脱出来,心灵与天然相契合为一体,是一种共同心象的写照。

承继空有一腔热血不克不及得以发扬,胸中苦闷寄予于山川云烟之间,寒林秋山的萧瑟之景解释了他的郁结,而云烟渺渺之境将他从尘嚣的被动中离开出来,真正了解了天然之“道”,在丹青中廓清了内心。

深山探友图 绢本,纵155厘米,横44厘米 释文:承继。 钤印:普荷(白)。

雪山行旅图 纸本,纵108厘米,横28.5厘米 释文:承继。 钤印:向齐(白)、方臞仙(朱)。

一筇万里图卷 纸本,纵25.3厘米,横165.5厘米 释文:送用如兄游江南 。承继画并题。 钤印:普荷、承继(白)、百担斋、老步兵、蕴花得玩、后佛(朱)。

画中无禅,惟画通禅

承继的山川画一连了中国传统隐逸文明的提高头绪,并且倾向于禅宗美学。

他曾说:“画中无禅,惟画通禅;将谓将谓,不然不然。”将禅与绘画相通,一方面不刻意地体现禅之意境,而另一方面又将艺术家“虚静”“恬淡”的心境融入绘画的创作中,从而使得画作充溢无穷禅意,而这一后果的构成却是浑然天成、不加刻意雕琢的。

承继寻求倪瓒的荒寒平淡、米芾的烟云缥缈,钟情于“平远之萧疏”的构图,可见在绘画实践中,承继的绘画头脑与其精力寻求相一律。

承继的题画诗“过人丘壑总难登,应接从教策短藤。三昧在于无墨处,不须画里觅痴僧”以及“不衫不履达人风,展手羞称院体工。老衲笔尖无墨水,要从白处想鸿蒙”都表达了他寻求画之意境,也就是“空”“淡”“静”的天然审美倾向。

再作不成 纸本,纵20.3厘米,横24.2厘米 释文:酷如何难避,湖平一笛风。薄罗皆褦襶。不分此渔翁。 避居离俗久,野性与人殊。老去无他想,一峦何可无。 挂帆思直下,浪险受风斜。不见大提柳,何由到习家。 南浦云千顷,西溪雪一湾。横襟无不成,我在两山间。 钤印:普荷、承继(白)。

云南省博物馆郭帧在《承继山川画创作的审美寻求》一文中以为,承继的艺术作品体现了对“空”的审美寻求、对“淡”的艺术体验,以及对“静”的人生态度。

“承继的多幅作品中,所体现的都是‘荒寒空灵’‘冷逸洒脱’之风,其诗云‘三昧在于无墨处’‘要从白处想鸿蒙’也都展现了他所寻求的禅宗之真假相生、空而灵动的妙境。画面中留有多量空缺,蕴涵了无穷遐想,给人留下一种玄远空灵和虚无缥缈的以为。”

“承继在艺术创作中所推许的米芾、倪瓒便是将‘平庸单纯’之意境体现得出神入化的大师,而承继的作品相反跟随着这一意蕴。比如《山川册页》之七,画中远山深处隐有一屋,山中烟云缥缈,若隐若现,山不重,疏野之意愈远,近景草滩树木,苍翠之情愈满,整幅画空灵淡远,清丽野逸。用墨平淡,用笔简淡,构图亦平庸。而平淡中墨透笔厚,平庸处显单纯之意,可谓在熟练的笔墨技法中将‘平庸单纯’之气韵显现得极尽描摹。”

“担看制品中关于‘静’的体现大多经过山川、渔翁的祥和之态暴显露来,而这类作品也贯串于承继绘画生活的一直,比如《渔舟唱晚图》《高士图》《林流图》《如读陶诗》册页等作品,都给观画者和谐、安谧之感。在图画中可与画家相通,感遭到内心的‘恬淡’与‘虚静’,深入体味天然与人类的交融。”

展览现场展现的《再作不成》

承继的书法早前奉董其昌为圭臬。渊源晋唐,相差宋元,以浓艳秀逸为风标,圆润劲秀,委婉而不放纵。

承继对本人学董之长也颇为得意,晚年曾自作诗云:“太史堂高不成升,哪知万里有传灯。厥后几多江南秀,向导滇南说老僧。”

参禅之后,承继所书为之一变,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更多地展现出与之前不同的面貌,既有崭露头角的恣肆放纵,也有恬淡俊逸的天然风姿,深具动态相宜、超凡脱俗之妙趣。

尤其到了晚年,承继多写狂草,抒胸中逸气。他的书法笔触凝重、委婉,独树一帜,字画合一,禅韵十足。

行书轴 纸本,纵104厘米,横26.5厘米 释文:才欲出发霜力紧,一层黄叶一层秋。承继。 钤印:普荷、承继(白)。

草书轴 纸本,纵121.7厘米,横30.4厘米 释文:常裁一弯荷叶帽,见人以免更科头。承继。 钤印:普荷(白)、百担斋(朱)。

草书轴 纸本,纵103厘米,横26厘米 释文:只许山僧来作枕,不容天地使人忙。承继。 钤印:普荷(白)。

“认作承继便错过”

承继临终曾示偈“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承继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在云南省博物馆的樊海涛看来,这是他真正的遗言。“承继去世时心态并不似‘摆脱者’那么安然,面临山河决裂、满目疮痍,他欲承继而无法承继,只能怀着一种愤慨而又略有担心的繁复心境分别尘世。”

樊海涛在《无处藏身可怎样—— 再论承继》一文中说,在一些民意目中,承继是位“爱国主义僧人”,是“反清斗士”,但他以为如此的说法并禁绝确。

樊海涛以为,承继是一个繁复是汗青个案,以往他少为人知,比年来宣传、研讨渐渐增多,但很多“研讨”却不休在前人的窠臼中倘佯,一些“新奇”的论点也是老调重弹。有的研讨考据仅寻觅有利于证实本人看法的论据,而对其他拦阻于本人的论据、看法视而不见,如此的研讨后果看似质料丰厚,实践上论证很不全面。窃以为研讨承继最可靠的质料应该是承继本人的作品——承继留下的字画真迹以及诗文联语,这些质料现在基本都已公开出书,对研讨者而言质料已充足丰厚,其他别史条记的纪录,应当审慎地使用。承继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明遗产,我们应该站在前人研讨的基本上,仔细地分析、思索、解读,而非随声赞同,仅有将“承继”置于他所处的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察看,实事求是,才干复原一个真的承继,须知,“认作承继便错过”。

此次展览分为四个单位,分散是“承继的平生与志节”“承继绘画的学古”“承继绘画中的禅意”和“承继的书法艺术”。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2日。

责任编纂:顾维华

校正:丁晓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yigezhs.comhttps://www.yigezhs.com/shenghuojineng/46382.html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闽ICP备2023009674号 网站地图 联系:dhh0407@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