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跳水运动员陈若琳最新消息(曾拿下22个世界冠军,三岁时被父母抛弃,陈若琳成名后父母求原谅)
她3岁被外祖父母抚养,14岁赢得首枚国际金牌,24岁解锁奥运五金王,年少成名,堪称“金牌收割机” 。她是中国跳水“梦之队”的灵魂人物,是首位在10米跳台上获得过所有顶级奖项的“大满贯”跳水王者。
事实上,职业生涯斩获22个世界冠军的陈若琳,一生处于高光中,但是她却有不可言说的童年之痛。她风光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艰辛故事?
梦起跳台
1995年,陈若琳的父母感情生变,选择离婚,那时候她才三岁,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她的母亲只选择带走哥哥,母子二人前往加拿大生活,父亲身体不好,也没有尽到赡养的责任。陈若琳只能由外公外婆抚养。跟着祖辈生活后,她就跟随外婆姓氏,改姓为陈。最终她被过继给了舅舅名下,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由外公外婆照顾。那时候的陈若琳还小,不懂事,总是吵着要找爸妈。
外婆回忆说:“为了安慰若琳,我会带她去吃她喜欢的东西,路上她喜欢上一双运动鞋,便站在橱窗前不肯离开。”这个孩子天生就和运动有缘。从小失去父母疼爱的陈若琳,却在外公外婆这里得到百般呵护,但是外公外婆却不会一味地溺爱她,相反,外公对她十分严格,最终才成就了一位奥运冠军。
小时候,陈若琳体弱多病,南通的大街小巷就是她的运动场。当时没有什么运动条件,她的外公就想了一个最简单有效的锻炼办法,他骑自行车,让陈若琳跟着后面跑步。随着陈若琳不断长大,外公为了陈若琳拥有一个好身体,就把送她去了南通市幼儿业余体校学习体操,外公的这个决定,成为陈若琳走向奥运冠军的重要一步。
当时,陈若琳先是去了体操队,但是教练嫌她年纪太小了,让她一年后再来学习。结果,就在出门的时候,外公外婆碰上了教跳水的高峰教练,就这样她练上了跳水。
歪打正着!在体校,启蒙教练高峰看陈若琳是一个不错的好苗子,陈若琳第一次下水,教练说:“来,你把绳子绑在身上,不要怕,在水里试着游一下。”挣扎几分钟不到,陈若琳就游回了泳池边,高峰震惊小姑娘的水性,又佩服她的胆量,想必以后她肯定能成才。
陈若琳曾经随着家人一起到上海观看比赛,当她看到健儿们在空中腾跃,如飞鱼落入水里的美丽,她对跳水运动更加心驰神往,她的脑海里出现一个念头:“我一定要练习好跳水,争做冠军。”
冠军梦在陈若琳的心里扎了根,她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吃苦精神。6岁的时候,陈若琳被江苏省少儿体校选中,去往南京体校继续参加训练。有一次,她正准备参加少儿比赛,不料在赛前训练中,一位队友不慎和她相撞,陈若琳意外性造成关节脱臼。为了不耽误比赛,年幼的陈若琳请教练帮她“正骨”,那天“哇哇”惨叫声响彻场馆,但是执意能尽快参赛的她,最后还是咬牙挺了下来。
陈若琳在省少儿体校,她发现天赋好的选手不止她一人,为了力争上游,不落人后,她只能不断进步,才能早日进入国家队。陈若琳成为“拼命三娘”,每天6点出早操,一遍遍练习从10米跳台上腾空、翻转,最后扎入水中,一个动作不满意,就再来一遍。有一次,外婆去训练房看望她,发现一起训练的孩子们一个个倒立着,双脚反贴在墙壁上,一段时间后,有的人就败下阵来。陈若琳也在其中,头朝下,身体笔直,纹丝不动。奶奶说:“她训练特别能吃苦。”
陈若琳
金牌收割机
2003年,11岁的陈若琳参加全国少儿跳水竞赛,小小年纪却展现出少有的老成,一举拿下三块金牌。2004,她在全国跳水锦标赛上取得了全国第五名的成果。由于这场竞赛,她开始从热爱走向职业。当时,中国跳水领路人周继红一直在物色优秀的年轻跳水运动员,陈若琳优异的表现让她刮目相看,从此,她正式入选梦之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陈若琳的跳水运动成长之路,外公外婆一直记录着,她从南通市儿童业余体校到省少儿体校,最后进国家队,仅仅5年时间里实现了“三级跳”。进入国家女子跳水队以后,受到更加系统的培训,陈若琳把10米跳台中难度系数较高的动作练成了拿手戏,她的专业更上一层楼。2006年,陈若琳遇到了自己职业生涯重要机会之一,14岁的她是当时中国跳水队参赛选手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和贾童合作,以高分获得了女子10米跳台双人赛的冠军,首登世界冠军宝座,可谓“年少成名”。获奖后,专程赶来看陈若琳比赛的外婆,一直拉着孙女的手,她惊讶地说:“没想到若琳那么小年纪可以拿到世界冠军。”在随后的多年间,她几乎统治了10米跳台,完成了跳水界的“大满贯”。
2008年,北京奥运会,陈若琳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她与父母队友王鑫联手,再次勇夺女子双人十米台的桂冠。而她也拿下了个人生涯首枚单项金牌。
在北京奥运会上摘得双金的时候,陈若琳年仅16岁,这个年纪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期,而跳水运动对身材和体型的要求非常严苛,体重小的队员往往更有优势,做起动作来更加流畅,入水的水花也好。为了达到教练“将体重控制在48公斤以内”的魔鬼要求,陈若琳虽然是个吃货,但是为了训练已经长达5年严格节食,未曾吃过一口晚饭,她不仅训练艰苦还不敢大吃大喝,一天只吃一顿饭,连她最爱吃的外婆包的肉粽子都不敢碰了。
陈若琳想吃肉的时候,就逼着自己只能吃蔬菜,每每经过食堂时,她眼睛都不往里看一眼,不管队友如何引诱她,她都坚持着减重。在那段最艰难的发育期,陈若琳曾多次因营养不足而晕倒,但她却用意念坚持着。她的教练曾评价她:自觉性高、听话乖巧、稳定性高、刻苦训练、对自己要求高。
经受节食的挑战,还有远远超出负荷的运动量,也给陈若琳运动员带来常人无法想象的伤痛。跳水运动员要求做到高难度的“水花消失术”,这意味着陈若琳必须经历了无数次水面的重击,常年训练的她全身上下到处都是青紫瘀痕。耀眼光环的背后,鲜有人知道,长期的训练使得她患有严重的颈椎伤病,有时候疼痛袭来犹如针扎,手指还伴有麻木感,陈若琳经常都只能靠着电疗,来缓解肌肉疼痛。在摘金夺银的背后,陈若琳经历了无限次危机四伏的跳跃。
2012年,陈若琳再次克服重重困难,再次站在伦敦奥运会的冠军领奖台上。她在会后表达获奖心得,接受记者采访说:“只要我想,没有不可能。”这些成绩是一次次自律背后的成果。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是陈若琳运动生涯里最后的一届奥运会,不负众望的陈若琳,和年轻的队友刘蕙瑕一起成功地摘走了女子双人10米跳台的冠军,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完美句号。她曾经因为伤病问题,一度支撑不下,还好挺过来了。陈若琳数度落泪,尽管在伦敦奥运会后,饱受年龄渐长的压力和身体发育及伤病的困扰,她曾经状态严重下滑,所幸的是“王者”依然归来。
而在这场奥运会上,有一位特别的观众在看台一直为陈若琳加油,那就是她多年未见的母亲。从国外赶回来的母亲,看着如今功成名就的女儿,眼神里带着了些许的不安和愧疚,但陈若琳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并和母亲紧紧在赛场拥抱。陈若琳在赛后接受采访时,陈妈妈总是静静地站在孩子身旁,不时拨一拨陈若琳的头发。陈若琳多年的比赛,获得了很多奖金,她都转交给了舅舅舅妈打理,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成名之后,远在国外的母亲前来相认,她也是一笑和解,毕竟血浓于水,她内心还是渴望收获这份迟来的母爱。
跳水
回归平静
由于高强度训练会造成很多伤害,里约奥运会后,获得过五枚奥运金牌的陈若琳荣耀隐去,选择退役。她到人民大学在公共管理学继续学业,回归普通人的生活。陈若琳生活里不单单只有跳台训练,她也像其他的女孩一样,喜欢追星,有自己的爱好,喜欢玩吉他和单板,她曾经在微博调侃了自己学习单板的过程:第一次玩单板,把自己摔了一下午,终于能滑下来了,但是屁股已经肿得很翘了!
2018年,陈若琳通过社交平台正式公布了自己的新工作,她身着国际泳联的裁判装,正在为选手颁发奖牌。很明显,陈若琳的新工作就是国际泳联的跳水裁判,为中国跳水争夺更多话语权。她以另外一个身份回归她熟悉的赛场。
裁判长几乎相当于比赛时的“大管家”,从事体育赛事的幕后工作,需要严格执行竞赛规则和赛会竞赛规程,里里外外的事情都要去操心,事无巨细。面对新身份、新挑战,陈若琳还是谦逊地说:“自己还需要很多学习,比如加强外语交流。”
2021年开始,陈若琳身份又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正式官宣,成为了全红婵等多名年轻跳水运动员的主管教练,组建了自己的“陈家班”。陈若琳能留在国家队当教练,勇敢承担起执教这份责任,这对于一名退役运动员来说实属不易。因为自己在训练的过程中得到了教练很多帮助,所以,她也想将自己曾经受过的帮助回馈给更多新人选手,成为那个陪伴他们度过职业生涯的重要依靠。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yigezhs.comhttps://www.yigezhs.com/tiyuzhishi/17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