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挑战局#还记得1958年提出的这个口号吗?这个口号的原意是“十五年钢产量赶上英国,五十年超过美国”。这个口号出自1958年毛主席提出的“钢产量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而毛主席在此前后多次表示“我们要好好干五十年,把工业建起来,要有美国那样多的钢铁”。
从1958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当时毛主席提出的目标实现了吗?
我们可以说,到现在,这个目标早就被超额完成了,毛主席说这番话是1958年,15年后就是1973年,当时英国钢铁产量2665万吨,而中国钢铁产量2522万吨,两者几乎差不多,可以说“赶英”目标基本完成,而“超美”口号提出五十年后是在2008年, 当时中国钢产量已经接近5亿吨,远远超过美国,是美国的5倍有余。
可是当时提出这个口号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不自量力,因为当时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完全没有基础,但是这个口号却是真的实现了,当然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却是艰难困苦的,也是伟大的。
当时新中国是个什么情况?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农村自给自足,城市大多数是消费城市,几乎没有工业生产,除了少数几个工业城市,在迅速治理了旧中国的通货膨胀,城市经济,社会逐渐稳定了下来,在苏联的援建下,一大批工业化布局开始了。
为了实现工业化积累,使得国家富强,只能让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为国家创造效益,而全国人民在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下,极大的发扬了主人翁精神,把国当成自己的家,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全民动员,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大家虽然苦但是却干劲满满!大家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贡献给了国家,大家团结起来,艰苦奋斗,就是想早点建成社会主义,毛主席说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而我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这种积极性激发出来,用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的布局,而在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大干快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时毛主席认为准备用15年左右完成工业化,按照这个时间表,再用几十年时间追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使得国家真正的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当时毛主席面对各种困难和错综复杂的局面,他满怀信心地估计从1958年起,赶上美国不需要100年时间,但是要五十年以上,七十五年左右,毛主席认为我们人口多,地大物博,中国人民是有这个能力完成这个目标的,正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预言的那样,毛主席的预言现在看来,很有应验的趋势。
然而前进的道路充满波折,在中国搞工业化,谁也没有经验可循,都是在前进中探索,没有失误是不可能的,正当大家大干快上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来了,这还不说,苏联又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原来大量的工厂建设半途而废,苏联还在逼债,可是我们没有钱还,只能用实物相抵,而我们还没有拿的出手的工业化产品,只能用猪肉、鸡蛋、苹果等农副产品来偿还,比如河南省当时是全国生产粮食和生猪生产的大省,但也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了还债也成为了经济最为困难的省份,当时郑州市肉联加工厂连续几年,每天都要宰杀5000多头优质肥猪,运往苏联还债,所以河南出现灾荒这也是原因之一。
而为了还债,毛主席带头不吃肉,以示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毛主席在很多时候都是带头的,抗美援朝时期带头让儿子第一个参加上战场,后来搞五七干校又让女儿下乡劳动,大家一看领袖都这样带头,干劲就更高了。
经过几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毛主席倡导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国民经济的情况大有好转,在1965年来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毛主席始终认为“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能吐一口气”,可见这个目标都是早就设立好的,在相关产业谋划时也是以此为基准的。
应该说中国搞经济建设,其环境远不如其他国家,然而在工业化物资资源最贫乏的环境下,又有美国为首的西方封锁的环境中,在加上和苏联的关系紧张,中国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钢产量赶上了英国,这绝不是自吹自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毛主席当政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以前增长了30多倍,其中钢铁为主的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从1952年工业化刚刚起步到1976年毛主席时代结束为止,工业产量仍在以平均每年11.2%的高速度增长。特别是在大跃进之前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增长率达平均每年18%,工业生产力翻了一番多,是最辉煌的时期,后来尽管在特殊时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工业生产仍继续在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高速度增长。
在这个令人惊异的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中国从一穷二白,连盒火柴铁钉都不能生产,到生产大量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远洋巨轮,在这其间,中国还完成了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发射,两弹一星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地位大大提高。
而这一切都是在几乎没有外援,完全是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来完成的。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yigezhs.comhttps://www.yigezhs.com/tiyuzhishi/17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