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中国人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作为这一人类文明盛事的见证者和创造者,书写冬奥历史的新篇章。
而当我们从更大的历史脉络和全球视野重新审视冬季奥林匹克时,不难发现它不仅有着改造人自身自然的魅力,更是凭借着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催人奋进,生生不息。
冬季奥运会之前,诸如滑冰、滑雪运动,在演化为人类竞技、休闲的娱乐方式之前的漫长历史中,早已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最终,滑雪、滑冰行为终究还是脱离了狩猎、交通、军事的功能,蜕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冰雪体育运动。
民众的喜爱和追捧催生了国际奥委会制定推出冬奥会的计划,随后在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法国人顾拜旦的倡导下,冬季奥林匹克应运而生。
冬季运动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序章,始于1924年法国夏蒙尼。
16个国家258名运动员在夏蒙尼小镇参加了“国际冬季运动周”,进行了滑冰、滑雪、冰球和雪车的比赛。次年,“国际冬季运动周”被追认为第1届冬奥会,冬季运动正式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
1928年,第2届冬奥会在瑞士圣莫里茨举办。这届冬奥会中国虽然没有派运动员参赛,但派出留学生宋如海作为阿姆斯特丹夏奥会的观察员,通过他发表在《申报》上的14篇报道,让中国人最早接触到了冬奥会,为中国冬奥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考虑到奥林匹克在全球的影响力,第3届冬奥会离开欧洲来到了美国普莱西德湖,在为期10天的比赛中,来自17个国家的252名选手共决出了42枚奖牌。
1932年普莱西德湖冬季奥运会,滑冰运动员正在比赛中。图/IC photo
但这届冬奥会也问题重重,有的项目缺乏明确的奥运会比赛规则,奥委会和组织方的物质条件也难以完美地应对天气变化,比赛取消、成绩下降、运动员受伤等情况时有发生。
第4届冬奥会于1936年在德国的加尔施-帕滕基兴举行,这是最后一次冬、夏季奥运会同一年在同一个国家举行。
奥运会掩盖了纳粹德国觊觎扩张的野心和恶行。以至于国际奥委会在18年后承认,当时在纳粹主义十分嚣张的德国举办奥运会是不适宜的。
1924年到1936年的四届冬奥会比赛,无论是举办国本身经验欠缺还是动荡的国际环境,赛事中存在的问题都显而易见,冬季奥林匹克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尚需时日。
战场上的敌人化为赛场上的对手
1940年和1944年的奥运会及同年的冬奥会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无法举办,战后,欧洲各国处于艰难的恢复期,无论在地形、气候还是经费方面,英国都难以在夏奥会之外继续承担冬奥会的筹办。
在这样的背景下,瑞士圣莫里茨把握机会拿下了1948年第5届冬奥会的举办权。
战争没有影响运动员们的参赛热情,奥运会更是为二战后的各国创造了一个擂台,战场上的敌人转化为赛场上的对手,以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身体竞技,这大大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主义和重建家园的信心。
1952年,冬奥会在近三十年后终于回到冬季运动起源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第6届冬奥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办可视为一种“回归”。
值得注意的是,这届冬奥会取得的火种不是来自奥林匹亚,而是取自挪威冰雪运动奠基人诺德海姆生前居住过的莫尔盖达尔村的一所石房中。这一取火方式鲜明地表达着北欧滑雪就是源起于人们在冰天雪地中对基本生存的追求,回归奥斯陆的意义也就在此。
1956年意大利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共有821名运动员代表32个国家参赛。
在持续11天的冬奥会期间举行了4个大项24个小项的比赛,在近158000名观众的见证下颁发了72枚奖牌。尽管是黑白电视信号,这届冬奥会也成为了第一届通过电视转播的冬奥会。
1960年,第8届冬奥会再次从欧洲大陆转至大洋彼岸的美国举行,斯阔谷也从一个原始的未开发的地方建设成了拥有大量奥运设施的举办城市。
冬奥会再次来到美洲后,美国和加拿大的优势项目就此更积极地加入世界冰雪运动的发展,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版图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走向成熟稳定的12年
1964年第9届冬奥会和1976年第12届冬奥会都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举办,如果把这两届冬奥会进行对比,会发现后者更像是前者的“镜像”——无论是举办时间、比赛项目还是会徽,都像是复制过来的。
两届因斯布鲁克冬奥会时间长度同为12天;参赛运动员人数从1091人略微增长到1123人;参赛国家从36个增加至37个;比赛项目设置的十个分项没有变化,小项也不过是从34个增长到了37个;更不用说会徽的设计,除了将五环从彩色改为黑白,因河大桥的标志略有改动之外,几乎是复制的。
但两届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之间的12年,无论是项目竞赛还是文化内涵都固定下来,其稳定发展促进了冰雪运动融入产业、教育和大众的生活。
1968年第10届冬奥会在法国格勒诺布尔举办,在申办之初,法国希望通过奥运会这一大型活动促进城市发展,改变依靠传统山区园地式的经济模式,同时借助这一机会向海外宣传法国,以此提高法国的声望。
但从赛后一系列经济指标看,格勒诺布尔并没有因为举办奥运会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1972年,冬奥会终于来到了亚洲,日本也终于圆了40年代因二战被取消资格的冬奥之梦。第一次在东方举行的冬奥会非常顺利,来自35个国家的1006名选手参加了札幌冬奥会。
为了成功举办本届冬奥会,日本斥巨资兴建了高速公路、地铁、奥运村、比赛场地等基础设施。2000年,札幌还在冬奥会举办地设立了冬季运动博物馆,奥运遗产和奥运精神被全民共享。
突破固有格局的1980年代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是中国运动员首次参加的奥运赛事,中国代表团派出28名运动员,参加了3个大项18个小项的比赛,当时的国内冰雪运动竞技水平与世界顶尖选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获得奖牌毫无可能,甚至冲击名次都是奢望。
1984年第14届冬奥会在南斯拉夫萨拉热窝举办,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南斯拉夫为举办本届冬奥会所作的贡献予以高度评价。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不到10年时间萨拉热窝遭受战乱,冬奥会主体育场一度成为埋葬阵亡者的坟场,萨拉热窝衰败得无人能记起它曾经的荣耀。
2019年2月,萨拉热窝举行了非常成功的欧洲青年冬季奥林匹克节,让奥林匹克再次抚慰这座城市的伤口,为新的发展注入力量。
1980年代的最后一届冬奥会来到了加拿大卡尔加里,此时冷战逐渐从对立走向消解,不仅使国际格局发生改变,也使奥林匹克的固有格局开始分解。人们对于国家、集团、意识形态等鲜明对立的关注,转化成了对“有故事的人”的个体关注,冬奥会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转向:冬奥商业化与环境保护
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是最后一届与夏奥会在同一年举行的冬奥会,在来到阿尔贝维尔之前,叶乔波横扫世界杯各站比赛,但带伤参赛的她最终与金牌失之交臂,在女子速度滑冰500米、1000米的比赛中均以微弱差距获得亚军。
但叶乔波仍然创造了历史,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冬奥会上取得奖牌,实现了“零的突破”。
从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起,每两年就将迎来一个奥运年。采纳冬奥会与夏奥会间隔两年这一方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加电视转播和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同时,奥运会次数的增加也使各家电视台可以更灵活、合理地制定转播计划,分配转播资金。
利勒哈默尔冬奥会还被公认为是一届环境保护优异的冬奥会,这推动了国际奥委会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对环境问题的立场。
两年之内,从没有环境保护组织以及应对政策,到形成组织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环境保护几乎完全融入到奥林匹克主义的哲学中来。1990年代的冬奥会在环保和商业化两条主线引导下持续发展,比赛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在1998年第18届长野冬奥会上,单板滑雪第一次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同年,冰壶也重新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单板滑雪是基于大众的喜爱建立的赛事,其发展过程高度职业化、商业化,同时其观赏性牢牢抓住了青年人的眼球。
冰壶运动跨越一个世纪完成了协会、赛事的健全发展,缓慢但有条不紊,就像它本身是策略与智谋且又格外耗时的较量,它展示了冬季运动发展的另一个向度——并不都是追求速度更快——是期待值越来越高的大众休闲体育。
差异:冬奥会多元发展阶段
21世纪的首届冬奥会,是“9·11事件”发生之后的4个月在美国举办。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可以看到军人、警察、消防队员,甚至还有一段远在阿富汗美军基地的画面插入。
中国在这届冬奥会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1000米的比赛中,杨扬连续夺得两枚金牌,这届冬奥会也开启了新世纪我国冰雪运动快速发展的序章。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杨扬问鼎冠军,为中国代表团赢得首枚冬奥会金牌。图/IC photo
2006年冬奥会在意大利都灵举办,冬奥会的举办对于都灵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奥运遗产惠及市民方面。借助于冬奥会的举办,这座老城的市政建设来了一次整体翻修,市民期待了几十年的地铁最终于2006年建成通车。
都灵冬奥会的成功,使这座工业城市摆脱了灰色的过去,迎来了五彩缤纷的新生。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所参加的10个项目中取得了5金2银4铜的成绩,并且首次在冬奥会上进入金牌榜前八,在多个项目上都创造了历史。
冬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2014年索契冬奥会投资巨大,盛况空前,帮助俄罗斯达到预期并展示了国际形象,赛事也做到了“回归运动员中心”,无论是志愿者、赛事体验、地区经济还是奥运遗产等方面都值得称道。
2018年平昌冬奥会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中和平这一重要主旨,即冬奥会也是地区乃至世界倡导和平的舞台。韩国和朝鲜共同登场,组织韩朝女子冰球联队参赛,尽管只取得了最后一名的成绩,但她们成功地向朝鲜半岛以及世界传播了和平、团结和希望的信号,这成了21世纪奥林匹克史上的一段佳话。
当地时间2018年2月25日,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演“北京八分钟”。图/IC photo
2015年,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自北京冬奥周期以来,无论是政府、冬奥组委还是运动员,都在办赛和参赛层面积极筹备,稳步推进冬奥会的举办,从举办冬奥会的能力来看,中国集聚了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在疫情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是疫情之后人类重振世界文明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奥林匹克就像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体,成长意味着自我更新,但这个过程肯定不会是一路坦途。走过镜像、冷战、差异,走向成熟、多元、改革,奥林匹克作为现代人类文明菁华成长着,它的历史将交由我们继续书写。
撰文 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培训学院教师季成
编辑 张太凌 张磊 校对 翟永军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yigezhs.comhttps://www.yigezhs.com/tiyuzhishi/19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