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法国总统、日本首相等近80位国家领导人都来到了北京鸟巢,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仪式。
但在此之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却公开表示:“德国总理没有出国参加奥运开幕式的传统”并以此为由宣布不出席北京奥运会。
默克尔的举动也被外界认为是中德关系陷入低谷的政治信号,但就在北京奥运会结束的两个月后,默克尔为何又主动访问中国?
默克尔政府的对华政策
默克尔前后态度的转变正好就印证了她对华政策的曲折性,早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中德之间就因为敏感问题发生了一个不小的摩擦,双方关系陷入僵局。
2007年9月,默克尔一边访问中国,和中国达成多项双边经贸合作,一边又不顾中国政府和部分德国官员的抗议,在总理府接见了达赖喇嘛,这也是达赖首次在德国总理官邸受到接待。
而中国政府对达赖早有明确定论——披着宗教外衣破坏民族团结的政治流亡者。
同样中国政府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非常明确,坚决反对任何国家的官方人员以任何名义和形式与达赖接触。
所以在默克尔接待达赖的消息传出后,中国政府马上就表示了强烈抗议,中断了原定和德国政府之间的司法磋商并取消了多个和德国经济政治的高级别会谈,中德外交关系陷入危机。
有德国外交协会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默克尔不应该在总理府会见达赖,这件事关系到中德双方的利益。”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和德国外交部部长施泰因迈尔等德国官员也公开批评了默克尔在外交政策上的失误,称:“愚蠢的外交政策会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的损失。”
但默克尔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政府内部所有人都应该坚定的遵循同一外交路线。
对于接见达赖喇嘛一事,默克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德国总理,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接见什么客人。”
此后不久,默克尔就以“德国总理没有出国参加奥运开幕式的传统”为由,拒绝出席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德关系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德国政界、学术界、企业界的一些人纷纷指责默克尔外交上的不成熟。
要知道的是,默克尔之前的两任总理科尔和施罗德在他们任期内都比较重视和中国的关系,为了实现两国利益最大化,中德之间建立了稳定发展的双边关系,确定了以经济为主导的中德关系。
对于双方比较敏感的人权问题、西藏和台湾问题,科尔和施罗德都是更理性的去把握,避免踩到中国政府的红线。
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德的友好关系被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开创了中德关系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到默克尔作为德国首位女总理在2005年11月上台后,她最初也曾明确表示,默克尔政府将会延续之前的对华政策,继续推动中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但相比于前两任德国总理的务实,出身于东德牧师家庭的默克尔因自幼受到西方宗教价值观的熏陶,她积极倡导人权、民主,对一些追求种族独的宗教人士格外有同情心,而这必然会引导她在中国问题上犯错。
2006年在访问中国时,默克尔除了和中方签订了价值10亿元的合作协议,就在经济话题之外,对中国的宗教、人权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
此举让很多学者认为,默克尔想要转变之前以经济为主导的中德关系,试图以西方价值观来调整对华政策。
事实也确实如此,默克尔上任后虽然继续强调中德是亲密合作好伙伴,但在实际行动上,默克尔对中国表现出的更多是遏制政策,和中国政府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对于前任与中国曾达成合作的一些事情,默克尔却在德国即将履行承诺的时候,大提条件,这让中德关系骤然降温。
二、中德关系紧张
早前施罗德任德国总理时,他曾答应会帮助中国取消欧盟对华武器禁运,可默克尔上台后却表示:“如果想解禁就要考虑到中国的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
这明显已经涉及中国内政,同时在和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中,默克尔政府似乎也把中国放到了竞争对手的位置上,进一步抛出中国经济威胁论。
同时,在2007年1月访问美国期间,默克尔还表示要构建欧美共同市场以应对中国的崛起。
到8月底默克尔第二次访华时,中德之间的经贸合作相比之前大幅减少,默克尔自己也没有将会谈重点放在经济合作上,反而是大谈中国在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人权等方面的敏感话题,进一步实行自己的“价值观外交”。
期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演讲时,默克尔还大肆批评了中国汽车业对德国汽车的抄袭和模仿,指责中国政府的民族自治政策等等。
在默克尔对中国内政干涉下,中德关系持续降温。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在07年访问结束回到德国后,默克尔在德国黑森州州长科勒的牵线下,公然在总理府接待了达赖喇嘛。
以默克尔的外交价值观来看,她接见达赖只是个人事情,无关国家政策和经济利益,但默克尔这一不理智行为已经触碰到了中方的敏感地带,严重的伤害了中国人民和政府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默克尔也透露出自己无意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消息。
同时在2007年10月份,默克尔所在的政党还通过了“亚洲——德国和欧洲的战略挑战和机遇”的文件,着重强调中国崛起给欧洲带来的挑战。
在此后不久的印度访问之行中,默克尔还一再强调和印度有着共同的民主价值观,让德国重新发现印度,加大对印度的投资,这无疑是想要用印度来平衡和中国的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默克尔一手将中德关系拉进低谷。
而此前的中国,在长时间以来都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德国也是欧洲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
从默克尔2005年上台后,中德经贸交流虽然依旧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默克尔也深知中国市场对德国的重要性。但她依然选择了一条远离中国的道路。
自中德关系僵持后,中方就单方面取消了德国财长原定的访华计划,极大的打击了德国的经济利益。
德国《经济周刊》对此表示:“德国希望中国短暂生气后恢复正常的期望落空了。”
这也让德国国内的很多商会和社会舆论都对默克尔的对华政策感到不满,质疑她要为昂贵的人权付出多少经济代价才好,且有媒体调查,有超过半数的德国民众不支持默克尔疏远中国。
特别是随着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蔓延,在德国国内经济疲弱,失业人数持续递增的情况下,默克尔不得不从国家的实际经济利益出发,转变对华策略。
由此,在中国全面取消政治、经济界高层和德国的接触,中德双方的外交部部长进行谈判后,和中国经历了几个月的冷冻期的默克尔政府开始主动发出改善双边关系的积极信号。
三、中德关系恢复正常
2008年1月15日,在德国总理府邸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询问是否会改变对华政策的问题,默克尔明确表示:“德中两国应继续在政治经济领域发展良好关系,在国际合作上互相倚重。”
提及10月份将要在北京召开的中欧峰会,默克尔还表示非常愿意在峰会期间访问中国。
甚至令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默克尔还为北京奥运会送上了祝福:“祝愿中国主办的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
同时在中方的要求下,德国也向中国政府发出外交信函,承认台湾和西藏地区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确反对台湾公投和西藏“独立”。
到1月22日,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和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有了一次会晤,这代表着中德关系已经正式回归正常,双方的冰期结束。
德国的很多媒体在报道中也表示:“一切又好转了,中国愿意对话了,生意必须做下去。”
然而好景不长,两个月后西藏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德国政府界出现了一些抵制北京奥运会的声音,甚至提出中国政府要和达赖对话。
但默克尔和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这次直接否决了抵制奥运会的提议,默克尔也没有再发出谴责中国政府的言论,她的这种态度也为改善和中方的关系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在汶川地震之后,德国政府还立即为抗争救灾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支持,根据德国外交部的统计,德国向地震灾区捐赠的物资累计达到了2400万欧元,是欧洲第一大援助国。
到6月份,德国新任外交部长兼副总理斯坦梅尔还亲自访问了汶川地震灾区,并且在北京受到了杨洁篪部长和温家宝总理的接待,双方重新在中德之间的人权和战略问题中达成共识。
至于默克尔8月不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件事情,这并不能影响两国之前的正常发展,也不能说德国政府在释放什么信号,毕竟明面上体育并不和政治挂钩。
况且随后德国总统克勒还出席了9月份的北京残奥会,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还是照常访问德国。
默克尔也在10月份出席亚欧峰会期间和中国领导人展开会晤,她的这次访华之行也被视奥运会之后为修复中国关系之旅。
这就已经标志着中德关系全面恢复,且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德国的对华政策重新以经济议题为重。
默克尔2009年在德国接待中国领导人时也是高度评价中国经济发展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当时在全球汽车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德国奥迪、宝马两大汽车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还是持续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在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影响,也证明了默克尔对华政策的及时转向是正确的。
结语: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向来都是复杂多变的,从默克尔拒绝出席北京奥运到她主动访华,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在默克尔上台最初,随着她对中国实施所谓的价值观外交,因为人权、西藏等问题,中德的外交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是一度跌落低谷。
好在默克尔最终还是从德国的经济利益出发,以务实的态度重新把握和中国的合作,确保了在她任期内中德发展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这其实也是德国历届政府的既定方针。
总之,中德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有所曲折,但总体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王有维.“遏制与接触”——试析默克尔政府对华关系现状及其原因【J】.法制与社会,2010(23):135-136.
[2]赵俊杰.从默克尔“变脸”看德国对华政策调整【J】.世界知识,2014(15):55-57.
[3]赵文佳.浅析中德外交——默克尔执政时期【J】.今日中国论坛,2013(15):439-440.
[4]热闹奥运场外的失意政客【J】.共产党员,2008(18):44.
[5]王剑南.中德关系“晴”与“阴”【J】.瞭望,2008(Z1):83.
编辑:石丹彤
责编:石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yigezhs.comhttps://www.yigezhs.com/tiyuzhishi/22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