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发球
依据「BWF天下羽联国际羽球端正」端正9.1.1:发球时,当发球员及接发球员站好地点今后,两边皆不得以任何来由延误发球。发球员的球拍拍头做完后摆之后,任何迟滞,都是延误发球。
别的,依据端正9.1.7及9.2,我们可以晓得,当发球员的球拍拍头开头由后向前挥动时,即视为发球开头。这时分球拍必需由后向前一连不休地挪动,直到整个发球举措完成。不然将被视为违例 - 发球不一连。
当有以上「延误发球」情况产生时,发球裁判会挥动右臂往左,表现发球员的延长发球违例。
双脚踩线与离地
依据端正9.1.2,发球员及接发球员应站立于斜相对的发球区内,并不得踩到发球区界线。
端正9.1.3则指出,发球员及接发球员的双足必需部份与地表交往,并安稳不得挪动地点,从开头发球直到发球举措完成。当有以上情下达形产生时,发球裁判伸出右脚并以右手表现,表现发球员双脚离地或采线犯规。
发球未击中羽球基座
依据端正9.1.4,发球员的球拍应击到羽球的基座;当发球员发球未击中羽球基座时,发球裁判右手伸开并以左手轻触右手掌,表现发球员发球犯规。
发球过高
依据端正9.1.5,发球员的球拍击球刹时,整个羽球应在发球员腰部之下(腰部的界说是发球员最低的肋骨的最下缘的想象横切面)。因此,当发球员的击球地点高过腰部时,发球裁判会以右手水平安排肋骨间,表现发球过高犯规。
拍柄朝上
依据端正9.1.6,发球员球拍的拍柄于击球刹时,必需朝向下方。因此,当发球员击球刹时,拍柄朝上,发球裁判会垂直举起右手掌,表现拍柄朝上犯规。
司线手势先容
除了发球裁判之外,坐在球场底线、边线延伸线的椅子上的是司线。司线地点应该距离边线2.5~3.5公尺,卖力推断羽球落点位于界内或界外,承继起羽球比赛的得分评断职责。以下是3种稀有的司线手势。
球落界外
假定羽球落在界外时,不管多远,司线必需敏捷大声喊出「OUT!」让球员与观众都能听到,并且两臂水平伸出,使主审清晰望见。同时,以刚强的眼神凝视主审,确认主审清晰讯断。
球落在界内
假定羽球落在界内时,不需宣告,司线会将右手指向界线即可。
如未望见
假如司线未能清晰望见羽球(因球员肢体恰好挡住视野或其他不成抗要素),因此无法推断球落于界内或界外时,应立刻以双手掩藏双眼,让主审晓得。
羽毛球比赛-端正大全
(以前了解的球友,可略过,对端正不明,或即将打比赛的球友,请仔细阅读参考)
【羽毛球比赛端正-计分】
1、21 分制,3局2胜为佳
2、每球得分制
3、每回合中,取胜的一方加 1 分
4、当两边均为 20 分时,抢先对方 2 分的一方博得该局比赛
5、当两边均为 29 分时,先取得 30 分的一方博得该局比赛
6、一局比赛的得胜方本人一局率先发球
【赛间休憩与换边端正】
在一局比赛中,当抢先的一方到达 11 分时,两边有 60 秒休憩时间
在两局比赛间,两边有 2 分钟的休憩时间
在决胜局的中,当抢先的一方到达 11 分时,两边互换园地
【羽毛球比赛端正-单打】
1、在一局比赛开头时(比分 0 :0)或发球方得分为偶数时,发球方在右半场举行发球。当发球方得分为奇数时,在左半场举行发球
2、假如发球方取得一分,那么下一回合其持续发球
3、假如接发球方取得一分,那么下一回合其成为发球方
【羽毛球比赛端正-双打】
1、与单打一样,发球方得分为偶数时,发球方在右半场举行发球。当发球方得分为奇数时,在左半场举行发球
2、假如发球方取得一分,那么下一回合其持续发球,且发球人安定
3、假如接发球方取得一分,那么下一回合其成为发球方
4、当且仅当发球方得分时,发球方的两位选手互换支配半场羽
【毛球双打比赛端正-图解】
底下形貌一场羽毛球双打比赛,A & B vs C & D,比赛开头时,由A率先发球,C接发球
以下是违例情况,显现违例时,对方得分
【发球违例】
1、未将球发在相应的地区内
2、球挂在网上或停在网顶
3、球过网后挂在网上
4、双打时,接发球员的伙伴接到球或被球触及
【比赛举行中违例】
1、球落在园地界线外
2、球从网孔或网下穿过
3、球未从网上方越过
4、球触及天花板或周围墙壁
5、球触及运倡导的肢体或衣服
6、球触及园地外其他物体或人
7、球被击时停滞在球拍上,紧接着被拖带抛出
8、球在一个回合中被同一方队员多次击中
9、运倡导的球拍、肢体或衣服,触及球网或球网的支持物
10、过网击球(击球时,球拍与球的最初交往点在击球者网这一方,尔后球拍随球过网的情况除外)
【羽毛球发球地区】
单打发球好效地区为下图中的蓝色地区
双打发球好效地区为下图中的绿色地区
【羽毛球半场边线】
单打时,半场边线好效范围是下图中的蓝色地区
双打时,半场边线好效范围是下图中的绿色地区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yigezhs.comhttps://www.yigezhs.com/tiyuzhishi/37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