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德国20世纪初状况(德国为什么会失败,对当下中国发展的借鉴意义)
本文首发“ 灼识新维度 ”,作者罗马主义授权推送
这几年有很多西方学者,喜欢拿中国和1914年前的德国做对比,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双方有相似的背景,也都面临着相同的战略态势。
1913年,德国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6%,对外贸易占世界的13%,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的第二,德国从1871年统一,到1913年的短短42年间,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第一强国。
(数据来源:汉斯·乌尔里希·威勒尔 《德意志帝国 1871-1918 》)
2021年,中国工业总产值5.7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比第2名的美国高出了将近1.8万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强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经济比重占全世界的18%以上,对外贸易额占全世界的14.9%,中国从1979年开始改革,到2021年,也是用了42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
(以上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相关财经报道)
所以对比这两个数据,你发现双方是不是惊人的相似?
不仅仅如此,双方所面临的地缘政治,也是惊人的雷同。
1913年,德国最重要的盟友,就是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现在已经日落西山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余脉,奥匈帝国。
对于德国来说,奥匈帝国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猪队友,不仅帮不上什么忙,而且还喜欢到处惹事,深陷于前哈布斯堡王朝的属地,巴尔干地区的各种民族纠纷。
就像一个抱着点燃了的火药桶,硬要来你家做客的朋友。
2022年,当今世界上,唯一最可能和中国结盟的国家,就是俄罗斯,作为曾经辉煌的苏联帝国的遗老遗少,普京怀揣着重振俄罗斯的梦想,天天和那些从前苏联分裂出去的加盟国之间,纠缠在过去的恩怨情仇里。
1913年,德国的西边面临着世仇法国,隔海和英国对峙,又因为奥匈帝国和沙俄争夺巴尔干,被猪队友拉下了水,和俄国反目成仇。
隔着阿尔卑斯山,还有一个跃跃欲试的意大利,也因为和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导致它站到了德国的对面,虽然它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鸡,但同样能搞得人心烦不已。
2022年,中国的东边有世仇日本,还要最后一块没有收复的土地台湾,美国隔着大洋要打压中国。
因为俄乌战争的爆发,引发了歇斯底里情绪的欧洲,也对中国日益的不友好。
更别提,隔着喜马拉雅山脉,那个跳大绳的印度,在那里惹是生非。
所以西方的学者喜欢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来分析今日的中国,确实还是有点道理的。
因此探讨德国为什么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今天的中国,确实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那么德国为什么会失败呢?那我们接下来就要研究一下,一战前,德国的军事实力究竟如何?
说起德国,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军国主义,但是客观地来讲,从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后半叶,德国仅仅是在1864年到1870年之间,打了三场战争,其他时间都处于绝对和平的时期。
普丹战争打了不到一个月,普奥战争打了7个星期,普法战争只用了一个半月,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就在色当宣告投降,德国的对外战争,前后加起来连半年都没有。
拿破仑三世
相反,英国在同一时期,那才叫真正的穷兵黩武,从克里米亚战争开始,英国先后参与了镇压印度人民的起义,攻打中国的第2次鸦片战争,南非的祖鲁战争,苏丹的马赫迪战争,还有南非的两次布尔战争,一天也没有闲着。
这些战争都耗日时长,而且极其的血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电影《四根羽毛》,《祖鲁黎明》,《祖鲁》,《喀土穆》,《驯马人莫兰特》,《章西女王》,《火烧圆明园》,几乎全是上乘之作。
特别推荐你看一下《喀土穆》和《火烧圆明园》,前者讲了李鸿章的洋枪队头领,后来被清朝封为副将的英国人戈登,在参加完中国的内战之后,又跑到苏丹去困守孤城的故事。
看完了这个电影,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李鸿章在苏州杀降之后,戈登会恼羞成怒,拿着手枪要去找李鸿章拼命,最终离开中国的原因了。
至于刘晓庆演的《火烧圆明园》里,有一段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在八里桥冲击英法联军的场面,完全没用特效,全是真人扮演,虽然现在看起来,场面不算宏大,但其实更接近真实,比现在的清宫剧严谨得多,看完让人唏嘘不已。
扯远了,我说的意思,就像美国才是今天几乎所有战争的发动者,可是它却大言不惭地指责,已经40年没有打过仗的中国,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一样,在19世纪后半期,真正的战争贩子是英国人,而不是德国人。
德国人自从1871年统一以后,其实进入了长达40年的国内建设阶段,直到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再也没有打过仗。
那么一战前的德国,为什么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非常能打的印象呢?
这是因为德意志的三场统一战争,特别是普法战争,普鲁士表现出色。
那么普鲁士到底强在哪里呢?
是普鲁士独特的训练体制?是德国人的武器更先进?还是德国人的战斗意志更坚强?
其实在当时的欧洲,这些大家都是半斤八两,并没有跨代之差。
比如普法战争中,德国人用的是德莱赛后膛针刺步枪,性能上还不如法国人用的夏斯波后膛步枪,前者由于雷汞在弹药中间,所以瞎火率远远高于雷汞在弹药后部的夏斯波步枪。
真正让德国人强大的,是德国人对铁路和电报的运用,这是普鲁士总参谋长毛奇的创举,他打的是一场,叫做列车时刻表的战争,通过最大程度地挖掘铁路的运输能力,利用电报来传达信息,从而快速地调动军队。
德国是欧洲大陆上,第一个修建铁路的国家,早在1835年,从纽伦堡到富尔特的第1条铁路就通车了,到1860年,普丹战争爆发之前,德国的铁路长度就达到了11,000公里,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前,已经建成了18,000公里,1900年更是达到了51,000公里,稳居欧洲第一。
(资料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孙继静,《现代化视阀下的19世纪德国铁路建设》。)
中国到2022年,铁路的总长度是14.6万公里,为目前世界第二,但是考虑到一战时德国的面积只有54万平方公里,中国是德国面积的17倍,即使到今天,中国的铁路里程也只有德国在1900年的三倍,所以你可以想象,当时德国铁路的密集程度,远远超过了今天的中国。
开战的第一周,德国人通过铁路,就把47万军队,1500多门大炮,还有充足的弹药,运送到了战场,而法国人磨蹭了两个星期,只动员了22万军队,不到400门火炮,匆匆忙忙地赶到了边境,而且因为计划得不好,弹药和给养也不足,这才是他们随后失败的关键。
事实上,德国人在之后的战争中,依靠的还是这个优势,为什么在第1次世界大战前,开战的最后时刻,英国曾经警告德国,如果不进攻比利时的话,英国可以保持中立。
但当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问他的总参谋长小毛奇,能不能改变方案,不要先进攻比利时时,却被小毛奇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呢?
因为德国最重要的先发优势,就是通过铁路快速地运输士兵,形成局部的数量优势,打速决战。
前任总参谋长施里芬在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是被列车时刻表给限死了的。
人员、火炮、给养在什么时候上车?运到什么地方?需要多少的火车头和多少的车皮?在什么时间开车?
这些全都要经过长期的计划,无数次的实验和磨合才能够成型的,所以小毛奇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只能比个牙齿白。
(四川话,遇到没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只能傻笑一下,让你看看他可憎的白牙齿。)
所以德国人无论是他的三次统一战争,还是在第1次世界大战的初期,本质上打的都是一场基建战争,靠的全都是德国发达的铁路网,形成局部的数量优势,速战速决。
所以你发现了没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虽然对法国拥有一定的军事优势,但最多就是今天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形成跨代的优势。
只要它不能够用自己的绝招,打一场速决战,那对手一旦有了外援,双方就会打成持久战,这也就是后来的事实。
事实上这还不是德国最大的问题,那么德国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
德国的地理位置,才是德国最大的软肋。
进入19世纪以后,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它的科技水平和工业能力,如果在科技水平没有形成代差的情况下,那么谁的制造能力更强,谁就更有可能赢得战争。
德国虽然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制造能力,但问题是,制造业是需要原材料的,而原材料分散在世界各地,就必须要通过海运。
而要维持国际贸易,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
但德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憋屈,主要港口都在北海和波罗地海上,正好被英国人死死地封住,因此德国的商船要前往世界各地,都要从英国人的家门口过。
所以虽然德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占世界的13%,远远超过了英国的4%和法国的6%,但德国对外贸易的命脉,实际上是被英国捏在手里的。
而且问题还不仅仅如此,在一战前,除了欧洲和北美,以及南美的少数国家以外,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是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因此世界市场也是掌控在英国人的手里的,英国和法国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把德国赶出这些市场。
因此德国之所以能在1913年,变成世界老二,实际上是享受了40年的和平红利,只要和英国翻脸,英国人随时可以夺走这一切。
那么面对这个严酷的现实,德国人有没有认识呢?
当然有,随着德国工业的发展,德国对海外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到了1888年,威廉二世上台之后,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争夺海外的殖民地,就变成了德国的国策。
1897年,德国海军之父提皮尔茨上台之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舰计划,凭借着德国强大的工业能力,德国很快就建成了一支,世界第二的海军。
提皮尔茨号
但这只海军,能帮助德国解决受制于人的命运吗?
不能!为什么呢?
首先德国和英国不同,他有陆地上的敌人,所以它的军事资源要一分为二,要同时压到法国和英国是做不到的。
其次,即使是假以时日,他能在舰队的规模上追上英国,但英国拥有众多的海外基地,控制了全世界所有重要的海上通道,而一支远洋海军离不开这些基地的支持,因此即便是德国和英国的舰队规模相当,英国依然拥有压倒的实力。
这正是马汉在海权论里,反复强调的一点,而也是大家常常忽略的一点。
所以,在没有发生技术革命,或者英国发生了严重的衰退的前提之下,正常的竞争,不论德国怎么努力,德国也没法在海上超过英国。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陆上没有形成跨代优势,让他没有办法速战速决,在海上远远不敌英国,导致他的战争潜力不如对方。
所以德国为什么会失败?
因为德国根本没有他看起来的那么强大,它的军事实力远远低于对方,这才是关键。
简单的说就是卡脖子
德意志第二帝国兴衰的历史经验,对今天的中国,确实有很强的启迪意义。
这就像常常有朋友和我争论,在中国拥有了远程反舰弹道导弹,还有三艘航空母舰,先进的055大驱之后,我们是不是有100%的把握,击败来犯的美国航母舰队?
但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对海权论的无知。
如果中美之间真的爆发全面战争的话,美国有必要派舰队来中国沿海和中国的海军决战吗?
这实际上是一个认知误区,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如今这个全球贸易的时代,也相当的糟糕,被由日本,台湾和菲律宾组成的第一岛链,死死封住。
美中之间一旦爆发冲突,美国的剧本可能压根不需要和中国进行舰队决战,只要禁止中国的船只和前往中国的船只,进出第一岛链,通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就可以让中国的对外贸易受损,中国得不到原料也卖不出去产品,那么经济自然受到影响。
所以台湾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显然是一个小问题
因为要想确保海外贸易的畅通,就必须要拥有大量的海外基地,控制关键的海运要道。
可是我们除了在吉布提那个象征性的海外基地以外,在这方面完全是空白,就连最近的马六甲海峡,我们也无力去争夺。
即便是我们再造10条航空母舰,也没办法改变这个困局,因为沿途根本就没有基地补给和掩护。
这就像当年的德国一样,他们的公海舰队虽然规模庞大,但最远也只能在英国北海活动,根本就不能远洋出击。
虽然在日德兰海战中,他们表现得并不比英国的海军差,可是最后还是然并卵,起不到一个海军该起的作用。
花重金打造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到了最后,还不如潜艇有用。
因此中国要想超越美国,改变这个被美国掌控的命运,就必须进行全面的军事改革,发展跨代武器,只有换个赛道,才有可能弯道超车。
跟在美国人后面造航母,造神盾舰,本质上就和当年的德国人一样,想通过和英国人展开造战列舰竞赛,通过质量和数量压到英国人一样,不切实际。
没有形成代差的武器,肯定是互有伤亡的,德国人在一战中的战列舰,确实比英国人的战列舰防护性能更好,战斗力更强,但最多也只是影响一下伤亡比例,扭转不了对方强大的先发优势。
因此,在没有发展出真正压倒美国的军事实力之前,中国还是应该向俾斯麦掌权时期的德国学习,要低调,要圆滑,要尽可能地通过外交手段,推迟战争的爆发。
绝不能像威廉二世时期那样,盲目的自大,动不动就喊出:“要阳光下的地位。”认为:“在遥远世界的其他地方,没有德国和德国皇帝的参与,是不能够做出任何重大的决定的。”
德国在还没有资格当战狼的时候,就摆出了战狼的架势(大家把这句话默念下),轻易地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主动地和英国为敌,归根到底,还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才是德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懂得借鉴,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下,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英国,为什么也衰落了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结尾,以上就是德国20世纪初状况(德国为什么会失败,对当下中国发展的借鉴意义)的文章整合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yigezhs.comhttps://www.yigezhs.com/tiyuzhishi/4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