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球迷持有一种观点,那就是看NBA实战比赛会有主观情绪,数据统计才准确,因为数字不会说谎。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数据统计是服务比赛,而绝不能定义比赛,如果盲目相信数据,就会忽略比赛的真实性,也会让一些头脑灵光的球员钻空子。
比如球迷们经常讨论的关键时刻得分,NBA就有各种详细的统计,比如最后2分钟得分,最后5分钟得分,第四节得分等等。但是这些统计是无法区分实战状态,同样是2分,效果在实战中是不一样的。
例如一支球队在最后时刻落后3分甚至更多,此时需要的就是搏三分,而对方球队也会重点防守三分,给你轻松上篮拿两分的机会。
如果此时落后一方的球队中,一位球星不停地去上篮取2分,回头犯规战术,然后再继续冲击篮下,对于球队来说完全是一种主动放弃的行为,但是球星的个人数据统计上,却会被算成是关键时刻的得分。
再比如前三节比赛,一方球队已经大比分落后,对手的防守必然就会松懈,此时如果一名球星不断砍分,其实对比赛胜负已经毫无意义,但是在数据统计上,会被计算为高效得分,而且还是第四节的关键得分。
再比如篮板球,如果看实战也会知道,一场NBA比赛中,会有大量无人争抢的后场篮板,特别是现在小球时代,球队都强调第一时间退防,这就让一些聪明的球员钻了空子,明明不是内线,非要冲到本方篮下,和自家中锋抢篮板,最后场均篮板数据非常漂亮,其实对比赛胜负毫无影响。
但是这个数据就让很多媒体记者有了落笔点,他们可以形容一名前锋或者后卫篮板球能力出色,而且经过公式计算,效率值也很高,这同样是数据统计的局限性。
回顾20年前的NBA,没有人天天提技术统计,哪怕是大牌球星之间,也是比戒指,当时的环境也符合篮球这项团队运动,那就是所有人都要为争冠做牺牲。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外界风评变了,总冠军反而成了次要荣誉,常规赛MVP、效率值、高阶数据成了衡量球星的最重要标准,所以哪怕一名球星总决赛屡战屡败,只要数据亮眼,依然能赢得赞许。
这种风气下,NBA抱团成了常态,球星追逐数据成了常态,甚至有些球星在比赛过程中,都要时时刻刻盯着自己的个人数据统计,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把数据弄得好看,媒体和粉丝就有了话题,至于团队利益,反而是次要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NBA球星相信,只有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基础下,团队利益才有价值,反之如果为了团队利益要先牺牲个人利益,那么这种团队利益还不如不要。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yigezhs.comhttps://www.yigezhs.com/tiyuzhishi/6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