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冯、范和制片方那档子事儿东窗事发,人们对于冯小刚还是相当欣赏的。
被拆穿之后,颠覆了大多数人对老冯头的态度。
结合冯小刚早些年的从业经历,很多人下意识将他理解为一个两面三刀,假仁义,趋利避害,为成功不择手段的“商人”。
隔壁张艺谋的外号叫“国师”,冯小刚的外号叫“冯裤子”,差距可见一斑。
从“中国大陆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到如今“被移民美国,品行不端”的冤大头。
英雄老矣,都64岁了,冯小刚怎么越活越回去了。
01
《甲方乙方》之后,冯小刚在京圈混得顺风顺水,无论是财富还是名利,都收获颇丰。
脾气越来越大,怼过影帝,大佬,首富,甚至荧幕前的“衣食父母”。
最辉煌的时候,冯小刚有个外号叫“冯大炮”,大荧幕上洞悉人情深处的他,在初入资本圈时却也是个“可怜人”。
他跟王朔,叶大鹰,葛优等人不一样,没个好爹妈。
1958年出生在北京,住在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附近的穷人区。
妈妈是印刷厂的保健医生,身体不是很好,35岁跟冯小刚父亲离婚,45岁患癌,47岁患脑血栓。
自此之后,终年瘫痪在床。
摊上个不美好的家境,不美好的童年就算了,冯小刚最身不由己的地方在于,他还摊上一个“控制欲望”极强的母亲。
母亲瘫痪在床之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儿子,你必须得有出息,只有你有出息了,我的苦难才不会白受。”
“有出息”,这个被强加的人生目标在母亲日复一日的念叨中,刻进了冯小刚的骨子里。记了几十年。
他想尽一切办法出人头地。
很多年后,冯小刚已经功成名就,资产大把之际,他有一次谈到了自己为什么喜欢高尔夫。
老冯头是这么说的:
“没钱的时候路过那片绿草如茵的漂亮场地,我就告诉我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是了,因为母亲的潜移默化,“挣大钱”成为了这个贫困破落户之子的人生目标。
那么“diao丝青年”,是怎么搭上“京圈”这辆顺风车呢?
得感谢郑晓龙。
1985年,穷得叮当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冯小刚在医院,惦记上一个姑娘。
“这女的漂亮,还会抽烟,有个性。”
最重要的是,这个姑娘一看就是个不差钱的,对于冯小刚这种出生在底层的人来说,妥妥的“大腿”。
冯小刚四处打听这个小姑娘的消息,最后吓了一跳。
合着这个通身贵气,看着就有钱的小姑娘是郑晓龙的女朋友。
郑晓龙那会儿虽然还没有拍《甄嬛传》,但出身大院的他早早就当上了北京电影艺术中心的主任,位高权重。
于是冯小刚放弃了郑晓龙女友,转身将郑晓龙列为了“头号攻略对象”。
“那时候冯小刚经常请我吃饭、找我‘沟通’,理想工作什么的都谈,那年头也没什么送礼的说法,他就用他的这些个理想来‘贿赂’我。”——郑晓龙采访截选
就这么着,冯裤子找到了自己的第一条大腿。
02
自此,冯小刚正式进入了娱乐圈这一行,在郑晓龙的介绍下,遇到了自己的第二条大腿。
这条大腿的名字,叫王朔。
那年,王朔跟郑晓龙俩人在老北京铜锅的局上,喝得面红耳赤,因为大家都是大院子弟,酒过三巡后不仅促成了友谊,还有了利益上的纠葛。
郑晓龙:全国电视剧少得可怜,广大群众嗷嗷待哺,搞一部精品怎么样?
王朔:事儿就这么定了。
王朔有脑子,郑晓龙有远见,再加上郑晓龙的老婆,是《人民文学》的编辑,跟作家圈儿很熟。
仨人一合计,王朔走向了文坛。
1985年年底,冯在海南《大林莽》剧组做美工期间郑晓龙去探班,休息期间,在溪边捧着王朔的《浮出海面》,乐不可支。
郑晓龙骄傲得不行:王朔,我一哥们,改天带你去见见世面。
得,京圈儿的大佬们到齐了。
刚开始,王朔并没有将冯小刚当盘菜。
跟看跳梁小丑一样,看着冯裤子阿谀奉承,对自己马首是鞍。
冯小刚不是最懂王朔的,但一定是最用心捧着王朔的,为了能抱好这个大腿,冯小刚苦心钻研了王朔的全部小说。
无论提起哪一章节,哪一角色,哪一个伏笔,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虽说王朔也是个“流氓”,但面对冯小刚的这番“热情”,他也不好拒绝,俗话说得好嘛:
抬手不打笑脸人。
这时候,京圈幕后最大的推手叶大鹰出现了。
当年叶大鹰回西影厂前,带走了王朔的两部作品,一部叫《浮出海面》,一部叫《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给改编成为了剧本,期间将拍片的趣闻以写信的方式,发给了王朔。
王取其精华,写成《顽主》发表在《收获》,震动文坛,不久又写出《橡皮人》。
当年王朔有多火?
别的地儿不敢说,在北京这一块,琼瑶的书估计都卖不过他。
1988年,张艺谋用莫言的《红高粱》改编成了电影,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正值上升期的王朔看在眼里,馋在心里,同年,在叶大鹰和郑晓龙不遗余力地帮扶下,王朔的作品被改编成为了四部电影。
中国电影界的第一波巅峰,京圈躺赢,而京圈这个小圈子的第一波巅峰,冯小刚阴差阳错躺赢了。
因为天天王老师长,王老师短,将王朔奉为人生导师,极尽逢迎。
王朔给了冯小刚一个为自己效忠的机会,1991年,王朔在开拍《编辑部的故事》之前,把剧本给整丢了。
冯小刚怎么说的:“王老师你信我,我熟读你的小说三百遍,不会创作也能臭贫。”
王朔一想,冯小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性格,早就把小说里那套“夹枪带棒,含沙射影”的精髓学了七七八八。
这个烂摊子找他也合适。
就这样,俩人不眠不休,在开拍前将剧本给补成了,冯小刚如愿成为了编剧。
90年代初,以郑晓龙和他为首的创作团队,贡献出《渴望》《编辑部》《北京》《过把瘾》四剧,王朔、叶大鹰、姜文、马未都、葛优,都是根正苗红的大院出身。
是借他们之力趟上来的冯小刚成了工具人,跟王朔成立了“好梦”公司,却没什么实权,也没办法选择自己的人生。
王朔当时是什么想法?
不就是迎合大众吗?我花几百万买一堆优秀作品,然后让冯小刚蹲家里改编。
但他很明显忽略了版权和写手之间的矛盾,也搞不清楚什么是流行的,不可复制的。
总是顶着各种比较黑暗的题材,导致好几部剧都只能在深夜地方台播出。
90年代中期,拍电影这事规矩多了,不服管教,作品里夹枪带棒的王朔成了被枪打的第一只出头鸟。
人生总是大起大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可一世的京圈老大没多久就接到了媒体的封杀令。
冯小刚手上那些想反映现实、人性,冲着厚重路子去的,一个接一个被毙。
03
审核一个,凉一个,王朔一朝陨落远赴国外,远水解不了近渴。
压了全部资金,开拍《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
第10天,被以“错误价值观导向、丑恶审美趣味”为由叫停,冯小刚找到韩三平,问该怎么改。
韩三平说你放弃吧。当晚,冯小刚酩酊大醉,一边哭一边笑。
被京圈捧起,也被京圈连累。
从小到大,掌握他命运的,从来不是他自己。
我摔过很大的跟头,我走投无路了,我知道有些东西是你扛不过的。——冯小刚采访截选
那时,冯小刚已经年近四十了,在无比绝望的时候,韩三平带来个消息:“北影可以投资,出100万,拍一部贺岁片。”
当时,贺岁片的概念还是个0,所有人都不屑于抢占贺岁档:“过年谁看电影呀?”
结果冯小刚四处找人,借钱,拿着王朔的作品改编,以极低的成本,拍出了《甲方乙方》。
一夜大红,时来运转,啪啪打脸所有人,搞走大几千万的收益,也算是天意难违。
大家仔细看的话就能发现,冯小刚所有经典的作品,全部都透漏着京圈儿的背景,甚至可以说。
冯小刚的所有作品,你都能在京圈儿找到影子。
当然啦,冯小刚的成功还得多亏了华谊兄弟,当年这部剧成功之后,拿到一大笔利润的两兄弟坚定:一定要绑定冯小刚,铁了心要跟冯裤子拿钱。
最终,冯小刚与华谊签约。
华谊入局后,以王中军、冯小刚为首的电影线,和以刘燕铭、赵宝刚为首的电视剧线,可算是把京圈儿资源彻底盘活了。
回归到最核心的问题,如果当时没有华谊兄弟的接盘,冯小刚能行吗?
按照菀儿的推测,如果没华谊,冯小刚大概率会泯然于众人之中。
说实在的,冯小刚这么个没有艺术细胞,只想“唯利是图”的人和张艺谋是不一样的。
张艺谋可以厚积薄发,也可以靠作品镀金,但冯小刚不一定。
冯小刚火了的所有作品,基本都是王朔小说改编了,说白了他走了一条近路。
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知道,他的时间不多,得加快积累财富的机会。
2007年,华谊的个人股东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字:马云。
马云在第一场发布会上,就和华谊兄弟一起点拨冯小刚:“你要利用资本的优势。”
冯小刚只能听话,在商业片的道路上越跑越远。
他也尝试过走别的路子。
2012年导演的《1942》云集了张国立、李雪健、冯远恒、陈道明、范伟、张涵予等等一众老戏骨,甚至请来了艾德里安·布洛迪(代表作《钢琴家》、奥斯卡影帝)和蒂姆·罗宾斯(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
就是这么一部可谓把能请的实力演员都请来的电影,在2012年上映的时候,让冯小刚和华谊赔了个底儿掉。
自此以后,冯小刚就躺平了。
一群文艺青年与影评人在主导电影风评的时代,人们戳着冯小刚的脊梁骨,吐槽他身为大导演,却保持着从来没有入围过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的尴尬记录。
吐槽他越活越回去了,拍了一堆商业片,难登大雅之堂。
这种“重艺术轻票房”的市场,与冯小刚水火难容。
那又如何?
为了能成为公司的中流砥柱,也为了能拥有国内商业电影的底气。
冯小刚带领的京圈,随便明星怎么被挖角,或者自己出走单飞,只要有冯小刚在,就能源源不断拍出新的爆款商业片,将新人捧红成明星。
在这些影片上映时,冯导为了票房去绞尽脑汁,营销宣发,碰瓷炒作,一心要凭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参演影片的众多大牌明星的号召力。
他不想领奖,不想搞创作吗?
想,但没人给他这个机会。
说到底,被称为影视大佬的他也只是个资本学徒。
04
到后来,他就有点走火入魔了。
怼演员,怼市场,怼资本,不可一世,谁的面子都不给。
甚至一不如意就怒喷“垃圾观众”,得罪自己真正的“衣食父母”,如此作风,颇受诟病,甚至影响了影片本身的口碑风评。
众人笑他看不穿,殊不知,最清醒的也是他。
他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不是吗?
2015年,冯小刚的豪宅在节目中曝光,随后又被狗仔扒出另外一套大豪宅。
一个镜头中不小心露出的画被扒出是在2010年花了5000万拍卖来的。
也就是说他的收藏品的价格,远远高于豪宅的价值。
同年,冯小刚的作品被抨击赔钱,他大大咧咧的表示:
“我名也得了,利也得了,天天花不完这个钱,我干嘛当钱的奴隶,就拍点自己喜欢的,才不管你们喜不喜欢。”
有钱了,便开始和商业片,华谊兄弟和所谓的京圈划清界限。
除了极个别像《老炮》那样明摆着圈钱的作品,冯小刚也有了自己的脾气。
一连环的互撕过后,冯小刚似乎不再高调了,也不再唯利是图了。
主动结束了自己为期15年的国内商业片霸主的地位,拍起了自己从来没拍过的文艺片。
2017年的芳华,收获14.2亿票房,亦是冯小刚导演在商业片市场被新一代导演超越后,难得的“回光返照”。
2年后,同样的男女主角,冯小刚又拍了一部《只有芸知道》,拿到1.6亿的票房后,转行去拍起了电视剧。
换句话说,如今的冯小刚已经开始满足起了自我的创作欲望,挑战自己没碰过的东西,趁着还有余热,把能尝试的类型都尝试个遍。
虽然口碑和收视都不怎么能行,被众人吐槽“越活越糊涂了”,但人家现在的经济条件也不care。
也是直到最后,观众才明白,原来7年前发布会上冯小刚说的那些话,全是真的。
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在京圈的支配下沉沉浮浮多半生,如今有条件了,他想为自己选择一次人生。
2021年,成立于2013年9月的深圳凯华联谊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冯小刚 、王忠磊 、王忠军等退出股东行列,同时王忠军不再担任董事职位。
昔日的资本巨轮渐行渐远,冯小刚开始为自己而活。
就像拉宾诺维奇到资本主义国家出差,在那里,他给单位拍了一个电报:“我选择自由。”一样。
如今64岁的冯小刚,也想自由了。
至于前两天传得沸沸扬扬的“冯小刚已经移民”的传闻,虽然冯小刚公然回应,但很多观众带着偏见却压根不相信。
这里,菀儿必须得为老冯头说句话。
所谓的移民,基本是没影的事儿。
倒不是菀儿多相信冯小刚,而是刚刚我去看了一眼他名下的公司。
目前其任职的20家公司里,仍为存续状态的就有11家。注销的公司中,注销时间距今最近的也是2021年初。
他持股的15家公司中,2022年以来股份比例也未发生过变化。
这么多公司和股份,真要移民早就应该有动静了,总不能说走就走吧。
大家觉得呢?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yigezhs.comhttps://www.yigezhs.com/tiyuzhishi/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