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作用(土茯苓除湿排浊,用量很关键)

时间:2024-03-21 16:25:39 阅读:3

土茯苓除湿排浊,用量很紧张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枯根茎。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四川等省。



重剂效验

一、朱良春传授擅以通泄化浊法医治痛风,常用基本方,药用土茯苓、萆薢、生薏苡仁、泽兰、泽泻、当归、桃仁、红花,方中常到场祛风通络之品,如豨莶草、徐长卿、威灵仙、老鹳草、鸡血藤、乌梢蛇、地龙等,同时据证加减。


对降泄浊毒药的选择,特别推许土茯苓、萆薢二味,每方必用,且多重用。


朱传授以为土茯苓甘淡性平,主入脾胃两经,可助升清降浊;萆薢苦甘性平,主入肾、膀胱二经,有利于分清泌浊。二药皆有除湿、解毒、利枢纽之功。


而痛风既缘于浊毒瘀滞为患,用之既能降泄浊毒,又可通利枢纽,不仅低落血尿酸,又能排除骨节肿痛。


至于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之头痛,亦常用土茯苓治之,随证配伍,多获显效。(《朱良春用药履历集》)


二、周达人主任医师常以重剂土茯苓医治妇女带下,如白带、白浊、白淫等,寻常用量宜重,方可获效。(《方药心悟》)


三、阎崇文医生以身痛逐瘀汤为基本方,重用土茯苓,医治膝枢纽腔积液,疗效明显。[江苏中医学杂志,1986,7(9):21]


四、王玉医生常在辨证方中重用土茯苓,医治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卵白尿,取得较好疗效。[吉林中医学药,1985,(2):14]


五、黎镜医生分型分级辨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对证属干冷者,常配伍土茯苓。[中中医团结杂志,1991,11(11):677]


六、任继学传授以为,土茯苓上可解毒利咽,散结止痛;中能和中解毒,散湿除满;下可浸透肾络,化毒排浊;内入经络,外达皮腠,为解毒之上乘。


故常在辨证方中伍用土茯苓医治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咽喉炎、风湿性枢纽炎等,对水湿邪毒内盛者必用。服用该药时忌茶,慎用升散之味。(《方药传真》)


七、范国梁传授是吉林名医,常在辨证方中配用土茯苓,医治急、慢性肾炎有卵白尿者。(《方药传真》)


八、黄和医师医治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炎、痛风、类风湿性枢纽炎、体系性红斑狼疮、白塞病、血管炎、炎性肠病、过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痤疮、头痛等病证而属湿浊邪毒壅郁者,常在辨证方中配用土茯苓。

凡湿浊毒蕴者必用此药,且剂量宜大。


该药甘淡安然,虽重剂服用亦无分明不良反响。大剂煎汤时,宜得当多加水。



评 析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清利之剂也,有解毒除湿,通利枢纽之成效。


土茯苓甘以化健,淡以渗利,通利经络骨节。


主用于湿壅、干冷、湿毒之证,内涤脏腑之郁浊,外祛肌肤之湿疮,上清脑腑之干冷,中健脾胃以化湿,下导周身之湿火浊毒而去之。


《本草纲目》谓其善“健脾胃,强筋骨,袪风湿,利枢纽,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主治杨梅毒疮,肢体挛痛,淋浊带下,痈肿瘰疬,湿疹瘙痒、干冷痹证等。


古代临床多用于医治淋证(血淋、石淋、气淋、热淋、膏淋,班秀文传授以为土茯苓通治淋证,为治淋最佳之品),本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枢纽炎、体系性红斑狼疮、银屑病、肾炎等)和反常反响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过敏性枢纽炎等)以及特发性水肿等。


常用量:煎服。本品为渗利之品,故肝肾阴亏而无湿者宜慎用。古压服土茯苓并饮茶有脱发之弊,宜慎之。


古代药理研讨:土茯苓具有利尿、镇痛、抗菌、抗癌、抗炎、抗反常反响、克制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无分明影响)、抗动脉硬化、β受体停滞、保护心肌等作用。


重剂效验中计举9位医家使用重剂土茯苓之治验,反应了土茯苓医治痛风、风湿类风湿性枢纽炎、体系性红斑狼疮、枢纽腔积液、白塞病、血管炎、炎性肠病、头痛、肾炎、肾盂肾炎、咽喉炎、病毒性心肌炎、湿疹、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等病证之使用履历。


土茯苓甘淡无毒,药性安然,泻中有补,临证可据病情大剂使用,方显其功。


不良反响:有报道服用本品后显现过敏反响,见周身瘙痒、红斑、丘疹。[中国医药学报,1989,4(4):29]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yigezhs.comhttps://www.yigezhs.com/wangluozixun/44233.html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闽ICP备2023009674号 网站地图 联系:dhh0407@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