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
官方传说一,永安县是“匀安县”,是由三个县各划出一个场合兼并而成:从乌石到蓝塘、好义等地是从归善县划出古名都之地;从青溪到古竹、柏埔等地是从河源县划出宽得都之地;从中坝到龙窝、南岭等地是从长乐县(今五华)划出琴江都之地,三县匀出三个都场合置县,名为“匀安县”。又说置县时,官军打败了盘踞在县城四周以牛牯都为首的贼兵可以“永久不遭劫而安全”了,故名“永安县”。而官方白话“永安”又念作“匀安”,是各县匀出的场合置县,故称“匀安县”(《金山铁水》2001年版)。
但是,宽得都属归善县(今惠阳县)并非河源县。永安是由归善、长乐两个县划地而建,而非三个县“匀”出来。请看建县颠末。
永安地区,置县前属归善及长乐两县悠远之地,地处海丰、河源界限。古名、宽得都距离归善、长乐各200余里,离海丰、河源、龙川亦二三百里,山川远隔,盗贼出没。境内磜头山、天字嶂、乌禽嶂、武顿等山,丛山峻岭、绵亘险阻、犄角相应。明弘治九年(1490年)黄恭长等“据羊角山与莲塘、包溪、塘坑立四寨”聚众叛逆,“归善义主簿杨文积领兵击破”(《永安县三志》载)。嘉靖三年(1524年),桃子园(今属义容镇)李文积累众买马、习练武艺,夺占富豪地步,官兵追捕,许久不克不及取胜。归善、长乐两县官府均感力所不及,报请都御史张嵿出动达、汉两军,捕杀千余,反抗下去。明朝终期,土地吞并日趋剧烈,钱粮愈趋沉重,百姓纷繁叛逆。嘉靖廿九年(1550年),境内发作以青溪磜头山杨安身于(福建上杭县人)为首的矿工叛逆,岭东兵备尤瑛多次派重兵反抗,先后捕杀杨立等,但叛逆之火屡扑不灭。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叛逆之火又在东西两江愈演愈烈,到场者大群数千、小群数百,随和者不成胜数,活动范围东至兴宁、长乐、程乡(今梅县)、揭阳,北至河源、龙川,西至博罗,南至海丰、归善(今惠阳)及东莞,均以归善县古名、宽得及长乐县琴江三都为大本营。他们攻城堡、杀仕宦,当地官府一筹莫展。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琴江、古名都士人黄迁、谢上表、叶春秀、黄让等上书伸威道副使方逢时,愿以归善县宽得都、古名都及长乐县琴江都设县,以求安靖。因乌石守令郭文通不同意而弃捐。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朝廷下诏,举行第五次征剿。两广都御使吴桂芳派总兵余大猷、游击将军魏宗瀚、参将王诏等兵分五路开往磜头山等地反抗义军。先后捕杀东江叛逆领袖尤迪、李乌蛇及西江叛逆领袖伍端、王西桥等,斩获不计。至翌年,吴桂芳以为“贼平”。于是,会同赣南都御使吴百朋、巡按广东御使王用祯等团结上奏朝廷,请予置县。归善举人叶春及也应诏上书25篇,哀求置县“剿匪”;隆庆二年(1568年),嶂下人岁贡黄迁赴京再次上奏朝廷哀求置县。隆庆三年(1569年),朝廷下诣,割归善县古名都(即今秋香江流域的紫城、附城、乌石、九树、瓦溪、九和、蓝塘、凤安、好义、上义等地)、宽得都(即今柏埔河流域的青溪、义容、古竹、临江、柏埔、黄塘等地)以及长乐县琴江都(即今琴江流域的龙窝、洋头、苏区、南岭、中坝、水墩、敬梓等地)建县。取名永安,意即自此永久安宁。以乌石约安民镇为县治(即今紫城镇)。
官方传说二,事先,县治地点有安民镇、乌石、蓝塘三处场合备选。永安县城是由开县“地师”林天赐靠“称土”(称三地土轻重),来选定城址。
《永安县志》首志载:永安县城东北边枕紫金山,东北带河(秋香江);狗田河(今响水河)从东北边往南绕城、北门河从北至南,均流入秋香江,二水夹一城是为形胜。乌石方位不正,舟楫不通(旧时,选择县治地点,水运交通方面好坏常紧张的条件),唯有安民镇可以筑城,城西林田有宽广的土地和大片的农田可消费粮食供县城住民食用,而张八岭以下青河径地形局促以为流派;凤凰岗(今蓝塘圩四周)廉险,地僻人希(稀),不合适建县城,亦唯有安民镇可筑城。
官方传说三,永安县城墙筑成时,雉堞的中央没有开躲子眼(躲子眼是长、阔、高各五寸的四方眼)是盲城。永安县在明朝末年,钟丁先中式解元后,全部城墙雉堞才开躲子眼。听说,唐、宋及今后的朝代都有划定,在科举测验中,全县要有一人可以考得解元(举人第一名)以上功名的,才准开躲子眼。但是,筑城时场合上已有人中式解元以上的,则在建城时,同时可以开躲子眼。内幕上,永安未筑县城时,自明成化年间从前,早已有黄焕、叶应中进士。开县今后,则有黄鼎臣在明万积年间中式进士,较丁先考得解元,早30余年,应是建城时,同时开躲子眼(刘尔题《紫金参考材料》1988年版)。
永安建县后,朝廷派魏世熙为首任县令。世熙福建建安人,隆庆三年(1569年)自平远调入,以贼活动正值炽盛,多次催促不就职。印留惠州府。隆庆四年(1570年)改派长乐县典史、新升阳江县主簿林天赐策划县事。六月开工修建县城,次年(1571年)三月而城告成。林天赐福建福清人,署县一年,掌管建城,内绥百姓,外御群盗,成果最大。
永安县城住民,官方传播“蛮(未)有永安县,先有陆、童、游”之说。开县之初,永安县城住民较少,相传较早的为陆、童、游三姓人。隆庆六年(1572年)初次造册定籍,全县1774户、4797人。图版面积七百余里(3726平方公里)。
城池坐落在紫金山南麓,东北边枕紫金山腰,坐北朝南,东北边面狭,东北面宽,南面稍平。城墙随山势制作,墙身用长1尺、宽4寸、厚4寸的青火砖砌成。周长640丈(2131.2米),高1.96丈(6.5米)。有雉堞1317个。设有内巡马路。宽1丈(3.33米)。设城门4个,东门名“永乐”,南门名“永丰”,西门名“通惠”,北门名“清源”。各门楼上皆的门楼。东北边紫金山上建有“雄镇楼”,为雉堞之纲。抗战初期,紫金县城受日军飞机轰炸,为城里住民防空之需,在城墙上炸开几个缺口。后城墙被渐渐撤消。1949年后,原城墙拆后渐渐成为环城路。
紫金县名由来。因永安县(今紫金)与福建省永安县(今永安市)同名,且其建置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早于该县117年。民国创建后,中央当局要求永安县(今紫金)更名。县当局调集各界探究。决定以紫金山定名,更名为紫金县,上报中央。民国三年(1914年),中央当局复函同意永安县改为紫金县。紫金县名由此而来。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yigezhs.comhttps://www.yigezhs.com/wangluozixun/47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