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

时间:2024-11-18 12:16:18 阅读:4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西岳,唐宝塔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自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西岳洞者,以其乃西岳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克不及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克不及十一,然视其支配,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前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屡屡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十分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克不及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敷者,亦不克不及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惨淡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克不及至也。然力足致使焉,于报答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克不及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代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以是学者不成以不沉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西岳。唐代僧人慧褒起先在这里筑室寓居,死后又葬在那边;由于这个缘故,子孙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僧人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西岳洞,由于它在西岳南面而如此定名。距离岩穴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外表的笔墨已被剥蚀、毁坏近乎消逝,仅有从委曲能认得出的场合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约莫是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谁人岩穴平展而空旷,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旅游、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颠末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寂静的样子,进入便感受冷气逼人,探求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一局部打着火把走进入,进入越深,行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情形也就愈加奇妙。有个怠惰而想退去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去来。我们走进入的深度,比起那些喜好游险的人来,约莫还不敷十分之一,但是看看支配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以前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场合,约莫分开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去时,我的精力还充足行进,火把还可以持续照明。我们出洞今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去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兴致。

  

关于这件事我有所感受。前人察看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屡屡有所得益,是由于他们探求、思索深邃并且广泛。平展而又近的场合,前来旅游的人便多;伤害而又远的场合,前来旅游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宏伟、珍异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场合,以是,不是故意志的人是不克不及抵达的。固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他人而中止,但是精力不敷的,也不克不及抵达。有了志气与精力,也不盲从他人、有所怠惰,但到了那寂静惨淡而使人感受含糊疑惑的场合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克不及抵达。但是,力气足以到达目标而未能到达,在他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本人来说也是有所后悔的;尽了本人的臆断积极而未能到达,便可以无所后悔,这岂非谁还能嘲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劳绩。

 

 我关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叹息古时候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代谣传而无人弄清其原形的事,怎样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成不深化思索而审慎地引用材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一局部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yigezhs.comhttps://www.yigezhs.com/wangluozixun/55642.html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闽ICP备2023009674号 网站地图 联系:dhh0407@outlook.com